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红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6):72-74
从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出发,对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立法分析,对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使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在受到公权力侵害时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救济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红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99-102
本文从国家赔偿的性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入手,对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从扩大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范围、提高国家赔偿标准、拓宽国家赔偿原则等方面尝试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侵权行为法中,精神损害赔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国家赔偿法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法,应该包含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内容还没有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得以充分体现,导致公民权利在遭受损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全面救济。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又阐释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新<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从制度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还存在着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未规定精神损害的具体赔偿标准、对违法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惩戒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马静敏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71-73
精神损害赔偿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法律概念。文章简要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以及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并就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赔偿法中,建立精神损害金钱赔偿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直接关系到受害人受损精神利益的补救和抚慰。通过对麻旦旦一案的分析,指出了建立这项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财力和法律支撑层面论证了建立这项制度的可行性;从具体制度构建和立法体例选择的角度提出了建立这项制度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7.
庞晓燕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建国后,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持否定态度,直到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民法通则》,标志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发展迅速,原有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迅速发展之法律需求.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对于侵权导致而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若干问题进行规定,这是对《民法通则》所确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大发展.但是对于违约行为、侵害财产的行为、我国学者对于身份权的争论以及对于各种特殊主体受到侵害时是否能得到精神损害赔偿法律上并无明确规定,本文在这里试探讨之. 相似文献
8.
王秀伟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在2008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中,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文章分析了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在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美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79-80,F003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国家赔偿法对于监督和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国家赔偿法这几年的贯彻实施情况看,也存在着如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10.
11.
张邦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3):83-88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因产品具有缺陷而致人损害的情况日益突出,产品责任法应运而生并获得迅速发展。产品责任法在当代的发展有其特有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主要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和关怀。精神损害赔偿虽然会对传统侵权法产生某些冲击,但其在产品责任法中的适用却有其正当性。中国产品责任法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此有必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浅议国家侵权行为之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125-129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对于因国家侵权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法律上的保护,采取了包括财产赔偿在内的许多方式予以救济。对国家侵杈行为不处以必要的精神损害赔偿,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权利主体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对于国家侵权行为也不能有效地防止。我国已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对于因国家侵权造成公民个人的精神损害,必须采取有效的赔偿措施,确立相应的财产救济法律制度,精神损害赔偿金应当成为诸多救济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吴行政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6):136-139
可得利益赔偿的理论渊源是什么,需要探寻。合同的所有权交易理论的衰亡,导致合同法上可得利益赔偿的产生得到了理论上的承认。对价理论曾用来解释可得利益赔偿的合理性,但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而被抛弃。另外,对可得利益的保护可借助于分配正义来求解,而对可得利益赔偿进行限制,则可在意思自治理论和契约社会观念中找到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周建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95-98
目前,虽然可以在民事诉讼中提出精神损失赔偿,但在侵权程度更严重的刑事案件中,并不能把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诉讼范围中,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笔者建议今年修改刑诉法中,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活动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美侵权法体系中一项重要制度,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适用前提是行为本身构成损害诉因。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大致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受害人没有实际损失;二是不能证明具体损失。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不同于小额的实质赔偿金,并且有时可以与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并用。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功能是,证明原告的个人品质是值得信赖的,进而为原告确认权利,以及寻求败诉方承担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6.
贺栩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6):34-39
欧洲私法一体化的最新成果《欧洲共同买卖法》(Common European Sales Law,CESL)重新规定了损害概念及其赔偿请求权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及免责事由、赔偿范围中的预见性标准、有过失的处理以及赔偿的计算方法等问题,是欧盟法与成员国国内法互动、比较合同法理论学说发展的最新总结.其中的损害范围向非财产损害赔偿的扩张趋势及其限定工具,尤可为中国民法典合同编的制定与解释适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浙江叔侄强奸致死案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该法欠缺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赔偿义务机关和审判人员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缺乏现实的指引。以浙江叔侄强奸致死案为例,虽然最终精神损害赔偿以高达45万人民币的数额开创了历史先河,但对于这个结果,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主要集中在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上。据此,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在借鉴西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不低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数额适当限制原则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以国家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来判断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落实责任追偿机制,在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苏运来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22-26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有损害就有赔偿”,“有权利就有救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于侵犯自然人的人身权的民事侵权行为,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肯定了受害人有权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而对于严重侵犯自然人人身权的刑事侵害行为,侵害人应否负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就刑事侵害中侵害人应负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必要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的程序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