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根本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从矛盾的视角观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唯物史观,坚持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实践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其意义在于辨明大是大非,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系统思考并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他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探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和学术界近年来对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意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内涵,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构建路径与关键点等。对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回应型政府——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回应性是当代政府改革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政府回应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与总要求以及社会管理新格局等相互契合,突出政府回应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改革有必要将建设回应型政府作为目标之一。而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有关法制安排和近几年政府改革的的实践,使得建设回应型政府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法制和实践基础,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为建设回应型政府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建设回应型政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5.
以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指导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和谐社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还较低,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吸收和继承了人类文明中有关和谐社会的先进成果,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智慧与成熟的高度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高度总结。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和中国现实发展提出的创...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和合理构想.也是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毫无疑问,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在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作何种定位?因此,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本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市县协调发展是当今大产业链经济、大统筹规划和以中心城市为竞争主体的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市县协调发展不仅要激发县的活力,更要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在省管县改革中,市县协调发展的目标包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县域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县域社会事业的改善公共服务分工合作的社会目标;维系公共安全、社会稳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9.
市县协调发展是当今大产业链经济、大统筹规划和以中心城市为竞争主体的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市县协调发展不仅要激发县的活力,更要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在省管县改革中,市县协调发展的目标包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提高县域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县域社会事业的改善公共服务分工合作的社会目标;维系公共安全、社会稳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提出的现实依据。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1.从理想目标和长远目标来看,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从中期目标来看,新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3.从近期目标来看,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则提出了更为具体、全面的8大目标和任务;4.从当前的阶段性目标来看,要以社会公正为基本出发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以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写进基本路线中,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功能与功能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是对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革命性继承和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它的确立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目标功能,同时又赋予了其新型系统的功能目标。和谐社会的目标功能在于它对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定向、定性、激励、规范和评价作用,而其功能目标则主要是追求全面协调、实现共同富裕、提升文明水准、扩大社会自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借鉴传统精神文化是引导公民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具有借鉴的必要性。儒家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维度的和谐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借鉴的可能性。为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社会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吸收儒家和谐思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4.
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推进和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由于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使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必须凸显核心价值取向来引领全社会思想氛围和舆论导向。一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三是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四是坚持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持续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型社会政策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文章试图在区分产出主义、社会投资和包容性发展等三种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流派的基础上,从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发展的福祉目标两个方面追踪其发展渊源,评述米奇利的社会发展思想在发展型社会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各国的实践模式,进而从国内外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发展背景的比较出发,探讨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实现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税收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在和谐社会内涵与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考察了税收职能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税制优化目标理论的不足。在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总的目标下,我国的税制优化应以公平目标、效率目标、人本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重进行改革。并根据这四个目标的要求,提出了我国税制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成果,宣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强调走自己的路,实际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明确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奠基改革开放思想,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根本点。确立统筹兼顾方法论,在指导思想上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提出了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各得其所的目标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奠基。  相似文献   

18.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表明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做到了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的统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一系列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为战略,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为保证,从而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