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韩国外交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间的痛苦选择中,一方面,为韩民族的统一进程魂牵梦绕,另一方面又纠缠于朝鲜核问题和美韩冷战联盟,难以走出朝鲜半岛的冷战体制阴影。卢武铉总统2005年3月提出韩国要扮演“地区平衡者”的角色,是试图走出“理想—现实”外交困境的重大尝试,可惜遭到韩国国内的强烈反弹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舆论的打压,不得已在改弦易辙。因此,“地区平衡者”不是韩国外交的恰当定位,而怕是过于理想化了。本文从目前的韩美关系、韩中关系、韩日关系和南北关系各方面分析韩国外交的理想与现实矛盾,认为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韩国外交其实是韩国社会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理想与现实两股力量角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金大中政府上台后,积极调整对美、日、中、俄的外交政策,强化"四强协调外交",主要表现在加强韩美同盟关系,升级韩日关系,稳步发展韩中关系,改善韩俄关系."四强协调外交对进一步促进半岛和平稳定、提高韩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朴槿惠执政以来,韩国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出现了显著变化,深化韩美战略同盟关系、探寻韩朝关系"新路径"、推进韩国与中俄战略合作、策略性"制冷"对日外交是其战略调整的突出表现。此项调整主要受国际体系、国家和决策者三个层次性动因的综合影响:东北亚地区权力结构的渐变、信任性国际机制的缺失、韩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现状、国家利益的现实需求、国家行为的舆论驱动、朴槿惠决策集团的外交理念及朴槿惠个人的文化情结等因素共同制约着韩国政府东北亚外交战略的最终指向。总体来看,朴槿惠政府正在探寻韩国东北亚外交的"黄金分割点",以使韩国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其对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韩美同盟是冷战的产物,韩国是在美国帮助下完成建国的,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极大地依赖于美国。对韩国而言,韩关同盟关系一直是韩国对外政策的基轴和重心。但是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新秩序的形成中,韩目也不甘平庸,逐渐摆脱以往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在地区事务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作用和影响,韩美关系的变化给中国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东、中亚是中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利益攸关的大后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坐大”,在中亚军事“驻足”,使我国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受到了新的地缘军事战略压力,并恶化了中国能源安全环境;但同时鉴于两地区特殊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等地缘特征,美国的存在及其强权行径已引起当地许多国家的不满,开展多边外交成为后者的共识,这为我国外交的拓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东北亚安全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包括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位,"天安"号事件,延岼岛炮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与韩国推迟收归军事指挥权,日本民主党政权回归现实主义的对美政策,朝鲜推进核聚变技术,中日撞船事件等。2011年3月的日本核泄露事故又为东北亚的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不仅继续主导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事务,而且,仍在东北亚地区发挥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影响力。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东北亚地区各国也都依据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变量。面对复杂的东北亚安全格局,中国必须认识到本国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反对美国舰队演习等问题上当谨慎行事,重视政治大局,维护东北亚的稳定和现状,树立和平发展,公益、道德、正义的国际形象,重视大国关系的协调与合作。今后能否理性对待这类问题,是对中国外交是否具有长远战略的一个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对内对外政策的重点转向经济领域,尤其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一段时间,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问题在国家和国际关系中的份量,因此,各国在双边关系和多边外交中,无不将经济问题作为讨论的中心议题。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外交”。冷战时期,军事安全问题在国际关系中是压倒一切的因素。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下降,经济因素上升,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国家力见的基础,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已退步转向经济领域。“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失败”,对这一…  相似文献   

10.
周永生 《国际论坛》2011,(2):1-7,79
菅直人内阁秉承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理念,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立足于太平洋沿岸国家和亚洲国家展开日本外交。其中,亚洲外交与政策成为菅直人内阁外交中最重要的课题。对美关系基本上属于依赖与维持型的关系;而同亚洲的关系则属于增长型的关系,有越来越多的新内容且更加充满活力。菅直人内阁重视对亚洲、中国的经济关系,认为越来越起到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中日撞船事件中的错误对策却导致中日关系大幅度倒退。菅直人内阁也重视韩国、东盟和印度等。借日韩合并100周年之际,以真诚的反省和道歉来拉近日韩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朝鲜半岛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初期,韩国就出现了反美倾向的文学,但基本上是从民族的尊严与国家主体的角度处理和把握对美关系的。这与解放后的美国军事管制、南北战争与亲美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社会文化背景直接有关。到了上世纪60年代出现公开提及美国、美军问题的反美作品,尤其进入80年代后韩国出现大量反美文学,这是韩国反对外来势力、争取民族自主化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参与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是韩国加入联合国之后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韩国表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目的是回报国际社会对韩国的帮助,承担与韩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但是通过考察,本文发现联合国维和行动同韩国的外交战略、经济政策和安全政策存在密切联系。这些政策的综合影响促使韩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随着韩国不断拓展新的海外军事行动模式,韩国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下降态势,但不管怎样,韩国不会抛弃而将选择性参与未来的维和行动,联合国维和行动仍将是韩国低成本拓展国际空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轩志 《国际论坛》2012,(3):35-39,80
历史上,美国与柬埔寨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两断两和"。柬埔寨新王国政府成立以来,柬美外交关系虽然得以恢复,但发展并不十分顺利。2007年,美国"加里号"作为越战后第一艘访问柬埔寨的美国军舰,重新开启了两国军事交流合作的大门,随后美国宣布恢复对柬直接援助,两国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柬美关系所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并非偶然,而是由复杂的历史因素、柬埔寨主观意愿、美国的战略需求以及中国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万历壬辰战争的"和议"活动中,朝鲜派遣义僧惟政与日方将领加藤清正进行了接触。虽然朝鲜意欲离间日本内部关系的战术计划未能得以实现,但通过双方的数次交涉,朝鲜更为详细地了解到日本的谈判条件,对日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驳斥与拒绝,这也成为朝鲜在和谈中表达自身诉求、维护切身利益的一个重要场域。加藤清正所提出的议和条件,绝非"一己之见",而是丰臣秀吉意志的反映,展现出丰臣秀吉意欲"胁控"朝鲜的意图所在。而陷于内部争斗的议和诸方,由于缺乏理性有效的战略沟通,对加藤清正提出的"交邻"建议,没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各方诉求的难以调和,也就注定了和谈必然破裂的结局。不过,朝鲜与日本的这次外交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双方"邻交"关系的恢复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战略态势的变化和亚太经济的崛起,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开始东移,提出了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高调宣称美国要“重返亚洲”到2012年6月帕内塔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从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动,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做法,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其目的在于确立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将对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朝鲜的国内国际战略环境骤然恶化,迫使朝鲜在国内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在推崇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实行先军政治、强盛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借道韩国、走向世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中日安全困境的几个突出表现:中日双方在军事、安全利益上的竞争激烈、相互的不信任、敌对意识很强;历史上侵略与被侵略关系及后遗症导致外交关系敏感;军事上也存在着相互戒备和潜在敌对关系;双方在国际格局上的角色定位、地区政治主导权上的争夺等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朝鲜首脑同韩国首脑会晤,同美国展开对话,同欧盟各国建立外交关系,都是朝鲜施行全方位外交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