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精神是在山东地域中形成的、反映山东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与文化心理行为的群体特征和风貌的精神精华,它具有明显的历史板块结构特点,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山东精神具有塑造山东人的良好人格和形象、提升山东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推动山东发展和构成山东发展之无形资源的重大作用,因而要促进山东发展就必须注意对山东精神的弘扬利用。  相似文献   

2.
蒙整 《今日南国》2007,(6):61-64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山东文化产业在总体实力、产业规模、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齐鲁文化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逐步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山东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积极推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并逐步使其成为山东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引擎,进而发展成为山东的支柱型产业,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合理、资源配置与投融资环境还不够优化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山东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条件和现状,找出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策略,有益于指导山东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山东”一名,由来已久。战国时代,秦据关中,以太行山(或函谷关)以东六国为山东。汉初贾谊写《过秦论》曾几次提到山东,一则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再则说“山东大扰”、“山东豪俊”、“山东之国”等等,都是沿袭当时人的习惯用语。不过那时所谓“山东”,范围很广,并不是专指今天的山东。正如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出现以后,关中与山东在政治上对立的状况逐渐消失,山东一名也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其广义仍指太行山以东;其狭义则与今之山东大体近似。《史记·酷吏列传》:“御史大夫(公孙)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又《儒林传》:伏生“教于齐  相似文献   

5.
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谱写了许许多多的辉煌篇章,有了“南看广东,北看山东”的美称。建设“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远见卓识再展宏图。一、建设“海上山东”的优越条件山东自然资源丰富。山东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1/6,具有广袤的海域,漫长、曲折、类型多样的海岸带,有美丽的岛屿和良港,以及富饶的滩涂,蕴藏着海洋化工、渔业、矿产、能源、运输、  相似文献   

6.
论文第一次对山东近现代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首先分析了山东革命史、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山东义和团等热点问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别考察了历史、人物、文学、民俗、艺术、教育、民间宗教等专题研究的得与失,最后提出山东近现代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存在“旱涝不均”和伪史料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7.
山东大地原始先民饮食具有嗜咸的特点,这为酱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需求基础。酱制食品尤其是鲁菜是酱对山东饮食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山东人在制酱、吃酱、用酱、论酱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酱文化,它反映了山东人的高超智慧、技艺和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山东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和",基本特征是"和谐秩序、仁义诚信、开放进取、雍容大度"。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是"仁",基本特征是"忠厚仁爱、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山东酱商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山东酱文化、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建设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通过对活在人民口头的"历史文物"—山东方言俗语的研究,可以看到作为华夏文明基础的齐鲁文化对山东人民的性格塑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山东的方言俗语中,"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修身养德"、"忠孝之道"、"以礼为范"、"和谐中庸"和"重本轻末"等思想都明显地表露出来。对根植于山东人思想深处的"齐鲁文化"探本溯源,深入了解山东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可为山东和谐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从规模、方向、动力3个方面指出其阶段性差异。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山东迁移流动人口的特征;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影响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的因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的持续"推动力"。随着户籍管理的放松,区域经济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所产生的"吸引力",促使山东农村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由农村向城镇的流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解读山东“先进典型群”现象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本质特征、社会价值,从而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山东先进典型群,研究山东先进典型群,学习山东先进典型群体的价值理念,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节选《山东方言研究·概论编》的三部分内容:一是通过山东史前文 化推断山东方言的产生及现代山东方言分区格局的形成,二是结合山东地方历史评述山东方 言在汉语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三是从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建国以来山东方言研究的发展道 路。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下半叶的山东教案 ,多发生在鲁西而不在鲁东。从民教纠纷的主导责任看 ,由教士教民肇事者 8起 ,占 18% ;官绅民众肇事者 36起 ,占 82 %。从甲午到庚子年间发生的大量教案 ,也多由刀会拳社组织所发动 ,并最终使鲁西成了义和团的发源地。这说明仅靠简单重复某些传统观点 ,是解释不了这些现象的。这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关系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天主教传教士的思想作风和传教方针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与投资、消费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与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表明山东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投资驱动型增长,山东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是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日本不仅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为维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以及开展群众性反走私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山东表现得尤为明显。清末民初,山东地方政府采取创办工艺传习机构、促进产品改良、开埠通商、提倡实业、倡用国货等种种措施,有力推动了山东经济的近代变迁,但也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日后山东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山东省已进入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带动山东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相关理论阐述了现代物流业优化三次产业的机理,利用山东省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产业乘数方法对山东省1990-2010年现代物流业优化经济结构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会展龙头城市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集群内部缺乏沟通与协作,重复、盲目办展现象突出;会展组织者实力较弱,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会展场馆年使用率低,集群内部竞争激烈等现象。山东应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会展合作模式,各城市根据产业优势和会展实力,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集群内部在各个层面展开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展业实行双核心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四阶段抽样调查法对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全面了解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种类、采集方式和蕴藏量等情况。分析了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产业情况,并计算出2006年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流量价值,从而了解非木材林产品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对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空间为研究的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给山东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