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和钱锺书先生有通信,但从未晤面. 通信起因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中旬我和内子出差无锡,趁便访问了无锡新街巷钱先生的故宅.回京从一位小友处得知,钱先生已经获悉有人去他老宅拍照.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好秘而不宣了.于是我在当年的十二月一日,给钱先生写了一信,具道首尾缘由,并附呈在钱宅拍的照片四张,请求宽谅我们的冒昧.  相似文献   

2.
李华英 《回族研究》2006,(4):119-121
著名的穆斯林学者马金鹏先生已归真5年之久。此时此刻,一种思念之情不禁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完全是出于自己对这位老前辈那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仰慕。我与先生只有3次接触:一次是1985年在海淀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另一次是1989年出席北京大学穆斯林师生开斋节庆祝活动;第三次是1993年我对先生的造访。尽管如此,先生的人、事对我来说却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就拜读过先生收录在《卫道理论》一书中的论文。再就是不少在北京大学受业于先生的高才生,是我的同行好友,他们对先生的赞誉,以及在和其长子博忠君的交往中听到的…  相似文献   

3.
<正>黄明信先生修成正果、步入天界近一个月时间了。自2017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蒙蒙细雨中目送先生最后一程至今,先生音容笑貌常浮现在脑海里,总想着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先生的缅怀。其实,我与先生的接触并不多。我于2002年7月入馆在少数民族语文组(以下简称"民语组")工作时,距黄明信先生返聘10年后的1998年退休已有4年。因此,我没有和民语组部分老师一样能有幸与先生共事,也没有太多机会能直接聆听先生指点。但,黄明信先生是我入馆时的考官,编目工作当中的导师,援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2022年1月15日再次发生剧烈喷发,首都努库阿洛法观测到海啸。我和汤加鼓王曾有过一次打擂的经历,那是在若干年前,发生在夏威夷。夏威夷是美丽的海上公园,由于境内四季如春,风光明媚,因此处处充满了热带情调。这里蔚蓝色的天空和碧绿的海水交互生辉,亮丽的阳光和清晰的景物互相衬托,越发使这些群岛显得生气勃勃。它吸引观光客并不是靠什么名胜古迹,而是靠得天独厚的美丽环境,以及夏威夷传统的青春、热情友善和诚恳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正初访文洁若先生文洁若先生,著名的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夫人,《尤利西斯》的译者。2018年7月,她将满91岁,我在作家象丑牛的引见下,终于有机会拜见了她。拜访文先生的约定早在2015年。当时先生对象丑牛说,"你介绍从美国归来的邵旭东,我等着见他。"我知道后诚惶诚恐。但2015年下半年我在国外,实在是错过了机会。当时未能成行,一拖就是几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因内人患病和家务之累,常常是朝发夜归,常往返于呼和浩特与北京之间。2005年6月30日,又因朋友之大事,我一大早就到达了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在进城的车上我闭目养神,忽听到了收音机里播放了启功先生仙逝的消息。一时间,我没有更多的感慨和更多的悲恸,只是合掌为先生默默地祈祷……先生终于脱离了苦海,终于脱离了红尘,先生原本就是超脱之人。先生曾多次说自己不是“书法家”,这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恐怕不止是谦虚。至少,让那些空有虚名胸无点墨、只会背写一阙半首古诗、只会抄几句名人名言而故作风雅、自己还觉得像个什么“书法家”…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4月19日,是父亲李铎先生90岁大寿,首都媒体约我写一篇"我眼中的父亲",我爽快地答应了。作为曾经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过8年的我,写文章虽非难事,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回首往事,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连续多日都在思考着从哪里入手。我是李铎先生最小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书法艺术人生,区区几千字恐怕难以把我眼中的父亲讲  相似文献   

8.
杨运鹏 《回族研究》2007,(2):138-140
2006年11月28日上午,得知中国法学泰斗端木正教授因突发心脏病而在广州归真的消息后,我顿时泪流满面,心情像铅一样沉重,为这位令人尊敬的穆斯林长者逝去而痛心不已。早在2002年春,广东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毓钧先生就约我采访端木正教授,但终因业务繁忙而无法脱身去谋面,而今他走了,匆匆地走了,我们永不能再见面了,这多么令人遗憾啊!端木老归真后,广州几位阿洪纷纷来电,希望我能写篇纪念端木教授的文章,我虽恐自己的拙笔会有损于先生的形象,但觉盛情难却,且又义不容辞,只有答应了。经与端木教授之子女进行多次长谈,又走访了端木老生前的亲朋好…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习惯认为“城市、文字、金属器及复杂礼仪中心等的出现,是文明起源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表现”。按此观点,西方人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而中国,只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铜器,而且数量很少。直到距今4000多年,中国才出现了国产的铜器。这种情况似乎表明:人类文明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西方,而不是距今4000多年的中国。这与林河先生所说“中华文明早于西方文明”的观点有所不同。为此,我带着这个疑问,再次访问了林河先生。  相似文献   

10.
女士们、先生们:来到了学生时代梦想的这片土地上,我感到非常高兴。早在50年代初,作为当时伦敦大学一名未毕业的学生,我曾被指派准备一篇论述费孝通博士的专著——《江村经济》的论文。虽然这本书早在1939年就已问世,但它关于长江流域中国农村生活模式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该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基础的形成:作为生  相似文献   

11.
喜闻段勇先生所著《当代美国博物馆》一书即将再版,很是欣慰。畅销书再版是常有的事,但文博类书籍在短时间内再版却是难得的。2004年初,在西单图书大厦,一本《当代美国博物馆》的书吸引了我。洋洋洒洒十几万字,让我反复读了无数遍。也就是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书的作者段勇先生。前不久,我们荣幸地请到段勇先生来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专题讲座,全面介绍美国博物馆情况。我和我的同事们深感受益匪浅。那些精彩的图片、精确的数据资料以及作者务实的讲演作风,让我倍感亲切,同时,也唤起了我对8年前访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记忆。1997年感恩节期…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先生于5月16日上午猝然故去,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汪老前不久还去四川宜宾参加创作会,而且还写字、作画,并为我写他的一篇文章起了标题,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我心情忐忑地给汪老的密友林斤澜先生打了电话,林先生说:“其实也不突然,他的肝硬化早就查出来了,这次又加上食道出血,12号住进友谊医院,本来说病情已稳定,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定于5月28日在八宝山为汪曾祺先生开追悼会。”  相似文献   

13.
我的族亲、尊敬的长者爱新觉罗·溥仪先生去世已经整整26年了。虽然,他生前我们只见过两次面,但他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乃至音容笑貌都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也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爱新觉罗·溥仪是我的远房族亲,按照清朝道光七年续拟的《爱新觉罗宗谱》中“溥、毓、恒、启”四个字辈,溥仪先生和我的曾祖父溥荫同辈,长我三辈。1960年1月,在溥仪的七叔载涛家里听载涛先生说:“咱们的大爷(北京满族对排行老大的称呼)回来啦,在崇文门旅馆住着呢,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他去。”当时我只是从报纸和广播中知道伪满洲国皇帝、战争罪犯  相似文献   

14.
我的回族文化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是来学习的。“我是来学习的”这句话,在很多会议上是最最常用的客套话。可我不爱说客套话,我说“我是来学习的”,是真话,是实话实说。杨怀中和马平先生作为会议主办方的负责人,热情邀请我参加这次的“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欣然接受了,但他们二位又多次来电请我在会议上作学术演讲,我却诚恳地婉拒了。我说:我对“回族学”素无研究。你们邀请我参加会议,是给我提供学习机会,但我并无演讲资格。我怎么能对一个自己并无所知的学术领域发言,甚至作高深的演讲呢?虽然确实有人能在任何会议上、能就任何问题都发表高论,但我没这个本事。知之…  相似文献   

15.
白友涛 《回族研究》2007,(3):103-105
随师读书3年,往事历历在目。适逢先生七十寿辰,我辈弟子深感受惠于先生良多,追忆往昔,感慨万千。大家要我写一点文字表示祝贺,我深知用数千文字来概括先生的为人为师风范实在不易,但仔细想来以下八个字是最重要的:耿直、率真、勤奋、严格。先生说话直爽,从不拐弯抹角;心地善良,  相似文献   

16.
<正>小引我第一次见到田兵先生,是在1958年7月召开的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当时我是工作人员,参加会务工作。朝夕相处了几天时间,但没有什么交往。十年"文革"过后,中国文联各协会陆续恢复活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批在1979年1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宣布恢复活动,并同时召开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田兵被选为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我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但我那时的工作单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7.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席。学青年的帮助、培养,玛拉沁夫深有体会。他说———1952年当我在北京将我的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成电影期间,就有幸认识了老舍先生。那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老舍先生作为...  相似文献   

18.
正齐如山先生是我的外公,我母亲齐长是齐如山的长女。我和外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但他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一生的影响,使我永志难忘。我对外公的情感源于我家和我个人的经历,我父亲青年时立下农业救国的志向,曾就学于北京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9.
(一)王希恩致熊锡元(199年12月10日)您好,近日修世华先生和杨荆楚先生分别向我谈到了您对我的文章《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科特色》(《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的看法,非常感谢您能关注我的这篇文章,并对它作了那么多的肯定。也许二位先生已经告诉您了.我是去年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正式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以前,虽然注意民族理论的内容,但并没有真正介入这个领域。所以,在对这门学科并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写这样的文章,的确有些冒昧。其中,有一些批评很可能不够客观,这一点,您能非常坦诚地指出来,我是诚恳接受的。…  相似文献   

20.
王森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初就著有《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这是我国藏传佛教史的一部开山之作,但我发现其中并未涉及藏传佛教史上的尼姑,故在去年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