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绍明先生是我国土家族研究和土家学构建的奠基者之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李绍明先生不仅亲自深入土家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著书立说,而且还积极为土家族研究的发展和土家学学科建构献策献力,为推动我国土家族研究的繁荣和土家学学科建构做出了极大贡献,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值得学界后进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民族学》作为李绍明先生出版的仅有的几部民族学基础性著作之一,是他积极呼吁并亲自践行“建立中国马克思主民族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民族学》一书的公开出版发行,具有极强的学科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学界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3.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1950年秋,他进入华西大学社会学系民族学专业就读,系统学习了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史前考古学与语言学等知识,并在1951年和1952年夏季两次到羌族和彝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凝聚了李绍明先生的心血和学术热情.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和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重新回顾和总结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新建 《民族学刊》2011,2(3):19-24,91
中国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是值得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以李绍明先生为个案,梳理和辨析了此学派对于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在社会实践和学术史的意义。结合李绍明先生及其相关时代、地域的具体境况,笔者就学派问题做了初步比较,提出的观点是:从"华西学派"到"苏维埃学派"再到"中国学派",李绍明先生的个人经历体现了民族学、人类学在现代中国走过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6.
李绍明的彝族社会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绍明是较早提出对民族进行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实际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彝族社会的研究方面,他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对彝族社会的研究,是新时期以来对彝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昆普  叶子 《民族学刊》2022,13(11):118-125, 154
藏彝走廊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多民族音乐资源。多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以多样性、包容性、互动性、流动性等特质成为族群音乐文化的内核之一,呈现出族群、跨族群传播的音乐共享现象。极强的音乐传播力促进了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此成为各民族交流互动“美美与共”的文化纽带,作为共创共享的音乐文化,其发展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逻辑。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在藏彝走廊整个音乐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标示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藏、彝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族群心理共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精神调节功能。本文打破民族、地区、乐器、乐曲的藩篱,以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视野和中华民族音乐交流交融的民族视野来研究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这对提升民族音乐的发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南藏彝走廊是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着眼藏彝走廊的大区域,针对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可以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宗教的起因、宗教性与意义系统、宗教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展开对多元宗教现象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罗曲 《民族学刊》2014,5(1):23-27,102-103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就彝族而言,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生态的习俗。这些习俗现从某些种角度看似乎是落后的"迷信",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却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环保固然要引进新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使之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软实力,在彝区的生态环保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贾银忠 《民族学刊》2010,1(2):138-142,167
俄国旅行家顾彼得到过四川大凉山彝区,并在其旅行记《彝族首领》中作了真实的记述。顾彼得在书中多处记述的彝区美景,都是真实的,是今天完全能找到的。文章陈述了顾彼得深入彝区的路线,以及那一时期的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民风民俗,之后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彝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曲 《民族学刊》2011,2(6):85-88,104
彝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时习俗,对日、月、年、季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且以物测日观星来认知时节。这种将科学的成分与习俗的活动相融的习俗,反映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的历程,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因为早期的文化往往存在着不同时空的“平行创造”,所以彝族传统的天时习俗也为研究人类认识天体自然节律增添了材料。  相似文献   

13.
孙昭亮  孙勇 《民族学刊》2020,11(2):43-52, 129-130
费孝通先生基于中华民族形成与走向的考量,数次提出民族走廊的研究命题,其中对藏彝走廊研究就有涵义递进的公开五论之说。沿着费老指出的门径,中国大陆学界近40年来对各个民族走廊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其中,“走廊”概念泛化到各个相关学科,从人文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到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边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角度看,藏彝走廊的成形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即出现南方丝绸之路时藏彝走廊已经形成,并因其茶马古道功能而使该走廊长期保留着内部的延续能力及其与外部的沟通活力。随着研究的进展,费老提示的该走廊的蕴涵被学人不断发掘;进入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将焕发出这个走廊的新活力,国家决策层所命名的藏羌彝走廊,扩展了该走廊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对该走廊的研究将有更多的含义被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论述了田野调查在土家族研究各阶段中的运用及其特点 ,从中也可以看出田野调查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1,2(3):32-41,92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于式玉以大量精力应对生活和辅助丈夫,她具有良好的学术根基,极富语言天赋,擅长文献目录,又肯实地调研,为其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李安宅藏区实地研究的坚强后盾。二人学术生命互相交融,堪称藏学界之"天涯同命鸟"。这对学术伉俪的一生,让我们认识到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彰显和遮蔽及其学术的造就和毁灭。  相似文献   

16.
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郝瑞 《民族研究》2002,(6):36-40
李绍明教授曾在《民族研究》 2 0 0 2年第 2期上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一文 ,对于笔者历年来在一些论文中所表达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并援引了笔者和他都做过研究的彝族来作为例子。本文对李绍明文章做了回应 ,认为他的有些论点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则涉及对族体理论的不同观点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1,2(3):1-8,90
在1956-1957年民族大调查中,西南民族学院成为四川各调查组的联络站及协调处,民族研究所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分赴甘孜、阿坝、凉山及贵州等地,对藏、彝、羌、苗、侗等族开展调查。这些民族调查资料,为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制定相关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提供了决策依据和资料借鉴。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西南民族学院民调工作组在民族大调查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