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楠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56-157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加重,人们的休闲价值观、休闲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空间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休闲空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所以为了适应多样的休闲方式,对休闲空间设计便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休闲空间与情感设计的特征及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在休闲空间中融入情感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雕花纪事     
湟中县陈家滩村的木雕匠们用他们精湛的手艺,点缀着人们的生活,记忆着高原的历史,传承着华夏的文脉……  相似文献   

3.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碰到,都要解决的问题;饮食是人和其它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无虑明日。而人则不同,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观点、规定,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增强食欲,促进饮食,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有线电视网和无线电视信号在土族农村地区的广泛延伸和覆盖,以及当地电视机的全面普及,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成为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电视的普及与发展既反映了土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反映着土族社会生活的变迁。电视作为一种形象直观、受众面广的媒介,通过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向人们提供各种社会变革的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5.
苍茫高原飘茶香 独特茶具风韵长──青海民院民研所民族民俗展品简介青海高原不产茶。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今日,苍茫高原到处却飘溢着茶的沁香。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尤其密切,凡事离不开茶:朝佛诵经,以茶作供品:婚丧嫁娶,用茶作礼品;客人临门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乡土不是乡愁寄居地,它具有实在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激励下,乡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乡土价值被重新发现、激活。乡土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活化传承乡土价值以促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充分发掘利用乡土的物质价值,激活乡土物质资源与技艺传统,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土的生活质量;保持与增强乡土的社会生活价值;以村落信仰资源与乡土艺术资源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激活乡村生态文明传统,服务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祝薇 《中国民族》2007,(5):32-32
在“马背民族”生活的蒙古高原上,有一片天然的生态草原,它是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旅游热在全国掀起浪潮的今天,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也被游客的到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每到夏季,草原不再寂寞,游客可以真实的走进牧人的生活,感受蓝天、白云、牛羊、鲜花的温馨;感受山峦、草地的秀美;感受牧歌、奶酒的和谐;感受凉爽的气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王远新 《民族学刊》2022,13(4):65-75, 138
易地搬迁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搬迁者普遍面临语言文化适应及新的社会身份建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麻山社区为调查点,考察布依族、苗族易地扶贫搬迁者的语言生活、语言文化适应和新的社会身份建构。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在本族内部主要使用本族语,与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家庭成员使用本族语的比例随年龄降低而降低。多数人基本能听懂普通话,但很少用于交际。扶贫搬迁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环境,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建构新的社会身份,搬迁者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期望后代最先学会普通话;对本族语的实用功能评价积极;调查对象汉语方言的掌握程度最高、使用范围最广,但对其社会地位、实用功能和发展前景的评价不高。调查对象对移民安置点的满意度总体较高;部分人认为收入降低、找工作难,部分中老年人语言适应和身份转换困难。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为移民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文化服务,创造就业条件;搬迁者应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自我发展和汉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法对青海穆斯林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介绍了伊斯兰法在青海穆斯林社会的传播情况之后,深入分析了它对青海穆斯林个人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影响。最后认为,穆斯林传统法观念化了的伊斯兰法与社会主义法作为两种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法律制度,在调整人类生活方面既有冲突,也有连接点。只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为现实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民俗学与民族社会生活史虽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二者各自研究内容的展开,都涉及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共同体表现在生活方式上的“生活的式样”或“生活的样态”。民俗学研究内容、范围已深入到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包含着社会生活史的重大课题;民族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办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民间的生活方式和风俗等属于民俗学范畴的重要内容。两门学科在“民俗──社会生活”这一关键点上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资料乃至学术传统背景、理论分析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钱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兴衰、国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的贫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中国西部甘、青、宁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沿岸世代生息繁衍着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黄河养育了他们,千年奔涌的黄河承载了他们的历史与荣辱;漂流沉浮的黄河皮筏见证了这些高原民族的文明与传奇。黄河皮筏,是西北高原富有地域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或渡物或渡人,对黄河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尹熙 《中国民族》2008,(9):74-74
从美丽的浙东天台山,到雄浑的西部高原宁夏,人们都知道有个陈逢干。在天台,人们这样评价,“他不是最有钱的人,却是最有爱心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今日西藏人的衣食住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或“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系众多,海拔高峻,20世纪初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将其描述为“在我们星球表面上能够见到的最大的地壳隆重起。” 也就是说,是“天”让“地球上高耸起这么一块大地,以它的高构成了与周围低地相区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文明”。一位过去的西藏学者如是总结西藏社会在接触现代文明之前的大体形态:“简单地说,西藏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河谷地带的农民;山区的游牧民;成年累月地奔波、向人们提供各种生活用品的商人;此外,就是喇嘛。”诚然,这里概括的是西藏历史上…  相似文献   

15.
在没有到西藏工作之前,我从媒体上看见在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多戴着一顶藏帽配上一副墨镜,还以为这是为了耍酷。等我2007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亲自进藏后,才对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头戴藏帽有了切身感受。并且日久生情,对藏帽的感觉越来越好似对自己爱恋的人儿,一天也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把教育看作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及社会价值体系,在个人人格中产生内化的作用。涂尔干指出,社会决定了教育,教育也能对社会发生反作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社会制度。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系统。狭义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7.
张瑞东 《民族论坛》2012,(12):102-104
蒙古包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居所,是其"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蒙古包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和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制度、社会伦理道德等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的整体社会文化背景出发阐释和分析蒙古包的深层文化内涵,具体包括蒙古包外部圆形空间结构的象征意义分析、蒙古包内部空间规范秩序的社会文化功能等。蒙古包除了物质形式的功能外,它还承载着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继而以实在的形式重塑和再生产着蒙古族人与人、自然宇宙、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无悔的青春———记毕节地区民宗局局长陈长友文/远程这是一片神奇、迷离的土地,它回响着古老而又年轻的跫音;这是高原上最绚丽夺目的一道风景,它记载着一位彝家汉子坚强执著的跋涉足迹。在这片充满挑战的高原红土地上,有位彝家汉子用心血和汗水弹奏出了跨时代的强音...  相似文献   

19.
一 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从第一批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在地球上时,它就伴随着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就是说伴随着各种群婚形态而存在着,发展着。它起初曾是人们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由于私有制的产生,才逐渐降为从属的关系。把婚姻与家庭割裂开来,认为有了仪式才是婚姻的开始出现,这种理解是未必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唤起人们的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巨教会人们按照美的要求来美化环境,改造自然,来增加社会产品,把美与劳动技术,美与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过程结合起来,达到美与技术、审美与效用的高度统一,所以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内容的一部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