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人》2007,(8)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  相似文献   

2.
陈毅研读《红楼梦》陈毅自幼就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其中一本是《红楼梦》。他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曾对《雅俗抄》书中所说的“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这段文字,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8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斗争艰苦,条件险…  相似文献   

3.
钱穆《论语新解》对于《论语》学习的意义在于 ,不但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常识 ,帮助扫清文字障碍 ,懂得《论语》读法 ;一般研究者亦可从中明白读书当先知人 ,学习《论语》当先学习孔子之人品、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其中争论最热烈、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问题予以述评 :( 1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 2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 3)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在评介诸家观点的基础上 ,作者就如何推动研究的深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管理等多方面的价值和相当高的美学成就。它的好处之一,是能在如何做人应世方面给人提供参考,给人以斗争的智慧和力量,使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人们变得聪明起来。毛泽东——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是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一生,也是刻苦读书自学的一生。但世人可能只知道他终身喜读马列、鲁迅作品、经史子集和《红楼梦》,不一定知道他喜读《三国演义》,今就此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实”与“虚”一直为人们争论不休。这不仅关系到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涉及到历史小说如何处理“实”与“虚”的问题。清史学家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的缺点在于:“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主张“实则概从其实”。①胡适则认为“《三国演义》拘守的历史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②这些论点,不是失之偏颇,就是不符合事实。按照章学诚的“实则概从其实”《三国演义》就不能成为历  相似文献   

7.
钱穆,字宾四,1895年7月出生于江苏锡南延祥乡。钱家素重读书,祖父钱鞠如,是清季秀才,早逝,给后辈留下一函手抄五经和五色圈点的史记一部。父亲钱承沛,16岁参加县试得案首秀才,此后却屡试不中,遂绝意科场,在钱穆12岁时就过早去世了。钱家因此贫困,但钱母还是想办法供儿女们继续读书求学。钱穆7岁入私塾,10岁起进新式学堂读书,先后在无锡荡口镇果育学校读小学,常州府中学堂、南京钟英中学读中学,其间因成绩出色。获多次跳级,17岁就读完高中。由于生活所迫,未能升入大学继续学习,于第二年即1912年返回家乡,任小学教师。1923年到1930年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过去评《三国演义》者,往往从“正统”立论。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劈头一句就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现代评论者多有指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宣扬了反动的封建正统思想,认为应当批判;也有的同志认为《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有属于‘人民性’的部分,也有属于‘封建性’的部分”。的确,对于《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探讨,多年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和艺术形象,而且涉及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辨别和肃清“左”的思想影响问题。因此,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求正于论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10.
天益 《新天地》2017,(8):44-45
王修义早年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蹭别人的书读,有时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到地摊上淘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给了王修义最初的文学启蒙. 因为家贫,王修义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挣钱养家了. 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修义招工进了工厂,他知道自己文化低,与别人有差距,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发奋读书,他还积极向厂广播站投稿,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工友们都称他"作家".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 ,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实证性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史书《资治通鉴》;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在传入韩国之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韩国人民所喜爱的小说作品。韩民族对于《三国演义》的喜爱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和鉴赏的层面上,以《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底本的《三国演义》派生作品也在韩国开始出版发行。而韩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盘骚俚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受到了《三国演义》这一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一经与本土文化结合,就必然发生变异,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这是文化传递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当《三国演义》与盘骚俚相结合后,也产生了诸如《赤壁歌》这样的文学作品。笔者在本文当中将从文化传递和变异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典实证的方法论对《赤壁歌》等韩国盘骚俚作品进行考察,阐释《三国演义》与盘骚俚作品影响关系,以求进一步加深对于盘骚俚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0月26日至28日,《三国演义》第四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湖北襄樊举行。会议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湖北大学、襄樊大学主办。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现将所讨论到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三国演义》研究方法探讨何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认为,《三国演义》就其风格来说,是我们民族共同性格的体现,《三国演义》的群体风格是不应丢掉的。《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应放到  相似文献   

15.
陈澧作为一个讲学著述终老的普通经生,在学术史上并没有像康有为等人能在晚清思想界留有重要轨迹,而钱穆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陈澧单列一章,并且致以"拳拳向往之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陈澧所处的时代与钱穆相似,即他们都处于学风转变的特殊时代;另一方面是缘于钱穆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陈澧对于新学风的提倡而颇合钱穆"求人才,转世运"的殷切之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采取章回形式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比较著名。这种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二十四史》一类史书的影响,往往从某一朝代的开始为开始,某一朝代的结束而结束,很有点断代史的味道。 但在《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之后,类似的佳作却极少,原因之一是写作极为不易,既要有生花之笔去塑造人物描绘情节,同时又要对史实相当熟悉使主要事件和历史能基本相符合,所以有的小说作者就视为畏途了。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三国演义》的应用问题,正在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某些方面的研究已获得初步成果。《三国演义》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主要是探讨如何把《三国演义》智谋用于现代管理和对外竞争,我们把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汇编成专辑,不仅是为使《三国演义》的研究深化,更重要的是希能对当前开放、改革有所借鉴,对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中西文化的看法主要反映在他的重要著作 《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本文就该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如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融会中西文化的思想作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周克芹简谱     
1936年10月28日(农历9月13日) 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县石桥镇外的一间磨房里,取名周克勤。父亲周金凡,母亲曾秀清。 1943年(7岁) 入私塾读书,读《人之初》、《大学》等。约半年,私塾老师死了,转入当地镇上一家私立小学校。开始读《绣像石头记》、《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东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