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一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8-63
父权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区分为屈从、反抗及疯狂等三类。但由于其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差异,“女性”和“女人”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白鹿原?虽然涉及到了45位女性形象,却因陈忠实不能超越其文化背景、男性视角,最终造成作品在场的大都沦为屈从、依附于父权制而丧失由自然人属性决定的人格结构中的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而缺席的恰是与以心理及人格结构独立而完整为标志的“女人”的这个概念相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3.
余晓蔓越来越讨厌吴迪,可又不得不面对。她对吴迪的敌意像火药一样一天天地累积起来,使她的一颗心变成了火药桶,只要点燃“引信”,就会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4.
5.
目前“以房养房”者不在少数。所谓”,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出租旧房,用所得租金偿付银行贷款来购置新房。二是投资购房,出租还贷。买一套用来自住的新房后,再买一套租价高、升值潜力大的房子专门用来出租,用每个月稳定的租金收入来偿还两套房子的贷款本息。三是将旧房出售或抵押,再买新房。一般的“以房养房”方式,主要是满足购房筹资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以房养房”场的发展,“以房养房”愈热,开始由单纯的购房筹资行为演变成一种购房投资行为,形成了房地产领域内一个新的投资群体——新房东。但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以房养房”… 相似文献
6.
刘稳妮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在重视人身体外观的现代社会中,女性性的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女性的身体已经被完全性征化了。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中,女性性征化使女性成为男性欲望客体、自我监控主体和社会从属性别。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是唯一一种自行实践的社会性别压迫,它重申现有的性别结构,反对任何改变或者转变权力关系的努力。男权制社会正是通过对女性身体性征的强调而否定她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以及她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她心甘情愿地继续处在被压迫的从属地位上,放弃改变现有性别结构的一切努力。 相似文献
7.
王怀昭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37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作家童年的创伤性体验让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女性意识。她用苍凉老辣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女人的强悍来对照男人的懦弱,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强女人,弱男人"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男性批判意识,是她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是超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只是女人…….”CD里女人沙哑而磁性的歌声,犹如一只妩媚、雍懒的,与枯萎抗争的波斯猫,唇边滴直、一丝幽怨、一丝柔媚,倾诉着夏当与夏娃从未停止过的争斗。时光磋砣,送走年年过往,迎来岁岁新日,身边总有不完美,似乎事事不顾心。“三八”节一年一度,珍贵如新,变化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周遭的一切。三八”并非贬义,她在属于—种自我肯定的范畴内存在。“三八”节属于那些勇敢、坚强和独立的真正女人。“三八”代表女人,是情人、是密友,而非天敌。 相似文献
9.
10.
古代文学"桃花+女人"题材作品涉及不同阶层、际遇的众多女性,按生命状态与形象特色,可大致分为壮实农妇、感伤少女、薄命红颜、刚强义女四类。这些形象反映了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寄予了作家们对女性的审美理想与欲望感情,具有文学和社会学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如今,女人的低碳美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风潮。当年,蓬头垢面衣服大半个月也不换一次的女人,虽然低碳得根正苗红,却早已过时,也不见得有女人真的敢去尝试这种低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叶圣陶老人写的《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谷贱伤农”的道理,将“破毡帽们”折腾的够呛。然而这种“多收了三五斗”现象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今天仍不时发生。 《齐鲁晚报》6月1日14版登载了“莱州果农盲目种植400亩草莓烂在地里”的报道。报道说莱州市平里店镇去年有一家大企业以2.5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草莓,今年果农盲目扩种,草莓丰收后,销路却不畅,收购价格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段纯洁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2)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中不乏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而在长期的女性文学研究中,有一类人物形象因其恶声、丑名被评论家们忽略,本文以此类“恶女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展现当代女性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讨她们的生命际遇,表达女性作家对此类人物形象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上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新鲜词语,大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而最近最为热点的莫过于新词“被”出。始作俑者是“被就业”的横空出世:今年的7月,某网友在互联网上曝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所在学校就和一个不知名的公司签订了关于自己的就业协议,而且通过这样方式就业的学生还很多。 相似文献
19.
在重庆市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巴教村,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一个“爸爸”背着一个残疾小女孩,行走在上学路上。其实,这个“爸爸”是小女孩的邻居,他背小女孩上学已坚持了一年。如今,“邻家爸爸”的故事被网友改编成微电影。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