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语法,总得给语法下个定义。好的定义,应该符合准确、完备、简明三个条件。在《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里我们曾经介绍了当前流行的三种类型的关于语法的定义。现在看来,这些定义都不很理想。说“语法(词法、句法)是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汇集”,不符合汉语的特点,因为汉语基本上没有词形变化,词法主要不是词  相似文献   

2.
目前汉语语法的分析单位有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句群等。这些单位普遍存在着定义难、划界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更换汉语的分析单位的构想,主张换为词、词语、语节等单位,并对这些单位的定义与划界作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汉语构词法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对汉语构词法的存在提出了怀疑。构词材料不论称为词素还是语素,不论对它们如何定义,在实践中都因词的难以确立而无法确立;用来划分词的种种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因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谓汉语构词法中既然使用种种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法,构造出的语言单位就不应当是词,而应当是语。在否定汉语构词法的同时,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汉语在发展中如何由大量的单音节词的使用逐步成为大量的复音节词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名量式复合词"是汉语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复合词(如马匹、车辆、船只),它是随着汉语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以及汉语中量词的趋向成熟而形成的。目前学界对此类词已讨论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于此类词的定义仍不相同;对于此类词的鉴别、认定也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此类词的起源,或上推到先秦,或着眼于近代,相差近千余年。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如:因为定义不同,于是鉴别认定各异,鉴别认定各异,故产生时代就不同。而产生时代看法不一,相应标准也就难以一致)。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放在整个汉语史的历时层面上来考察,而不能仅停留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的讨论。本文拟从汉语史的角度,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及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历史入手,比较各家对"名量式复合词"的定义,分析各家所举例词及鉴别标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推测出"名量式复合词"的产生及成熟年代。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7.
先秦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张世禄一、方位词的定义。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事物相对位置的词。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先秦汉语方位词都可以单独使用,都可以甲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具有普遍的后附性。所有的方位词都可以表示处所,表示时间的只限于“前、后、上、下、内、外、...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英语和汉语表示数量的词的异同。给出了表示数量的词之汉语定义和英语语言学家对表示数量的词的不同定义,从两种语言中表示数量词的对应程度、量词的缺省、色彩的差异、比喻运用的异同、移用的差异、替代的作用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汉语同源词研究产生于先秦,但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直至近代才提出同源词的定义。早期的同源词定义注重从外在词汇意义及语音来下定义,不能揭示同源词的本质特点。科学的定义应包括一组词在意义上具有“同一语根”的本质特点及“音近义通”这一主要特征。同一语根即具有共同的词源意义,这对判定同源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词汇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文化负载词是词汇教学的难点,理解上的错误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通过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定义、特征和意义,从词汇学习的正负迁移角度出发,对某高校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负载词习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负载词的习得对学生正确理解汉语具有重要作用,可采用单独解释法、书法导入法、情景创设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在明确文化负载词定义的基础上,指出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剖析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各种成因,并提出适合于当前国际文化交流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汉语文化负栽词的实用翻译策略。在对翻译策略的解释说明上,通过多则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事例,展示了各种汉语文化负栽词翻译策略的实用翻译范围和意义,旨在使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民族特色、传播民族文化、避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误解,又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利于国家问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词是单音节的。用词与词搭配成词语以区别同音词,是汉语的语法手段之一。西语中的那种构词法和复音词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划分什么是语素、词、词组,不应成为汉语的研究课题。设想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并没有科学根据,因之,“词的切分”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众多汉语研究课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分析《马氏文通》的词类观,说明《马氏文通》中各词类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其词类划分的标准。我们认为,汉语语法学史上认为《马氏文通》词类划分标准是意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必然结果是词无定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汉语语法学史上从来没有单凭意义来划分词类的,《马氏文通》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字无定义"中的"义"是由上下文凸现的义位;一个多义词可因义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词性,分属不同的词类。这种科学性是《马氏文通》的词类体系经百年批判而不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同形词概说     
同形词概说周世烈一、同形词的界说1.1本文所论及的同形词是限制在现代汉语这个平面上,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的。1.2同形词是着眼于书写形式上的联系,论述的对象是用率字记录的词,因而把同形词定义为字形相同而实际上作为不同的词来运用的一组词。例如:(1)“...  相似文献   

15.
采用3(启动刺激:卡通表情图片、网络表情符号、汉语双字词)×2(启动刺激的情绪类型:积极、消极)×2(目标刺激的情绪类型:积极、消极)完全被试内设计,比较卡通表情图片、网络表情符号和汉语双字词这三种启动材料之间的情绪启动效果。结果发现,卡通表情图片、网络表情符号、汉语双字词都存在情绪启动效应,且卡通表情图片的情绪启动效果好于网络表情符号和汉语双字词,网络表情符号和汉语双字词之间的启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他们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启动的抑制作用上,即对与启动材料情绪效价不一致的目标刺激的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正启动的促进作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现有词的定义入手,指出了以有的词的定义的不足,然后指出三位语言大师对"词"这个概念的质疑,继而分析字本位理论学者关于语言结构单位划分的问题,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用:汉语现行"词"的定义做为一个舶来品,在汉语中应该受到怀疑,常常引起争论,直接用"字组"来代替,不仅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而且简单明了,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汉语色泽词的历史和现状,结构及意义为:1汉语色泽词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巨大贡献。2具有高度模糊性特质的汉语颜色词,在特定的语义场中,语义是确定而清晰的。3.运用比喻构成的词,在汉语颜色词中能产性最强,数量最大,认清其中的差异,对准确全面掌握色泽词有较大的帮助。4.考察汉语颜色词的内部结构,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5.汉语颜色词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同形组合结构说明形式相同、意义有联系但功能不同的几个单位不具有同一性,不宜看作一个词,它们是同一个词族里的不同成员。汉语词族里边的不同成员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词族是同形词族。“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汉语词类不与句法成分相对应”这些结论是用单纯的意义标准鉴定词的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汉英词汇文化内涵差异与汉语商标词意译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汉英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角度,阐述了汉语商林词意译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译名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一是译名在英语文化里引起不雅的联想,从而提出了处理具有文化内涵差异的汉语商标词的方法:谐音附义法与创意法。  相似文献   

20.
汉语借形词指的是借用其他民族语言的文字书写形式而构成的一部分特殊的汉语词语。随着当代汉语词汇借形手段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借形词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历时发展中,我们看出整个借形词正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较为完整和严密的子系统。自汉语借形词诞生以来,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