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科技与法律的辩证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兴邦与依法治国密切配合,是科技与法律走向互动的现实基础。作为生产力层面渗透性因素的科技与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法律,二者构成了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科技对法律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它促进法律的发展;法律对科技具有能动的作用,它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科技与法律走向互动的现实对策,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引导科技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人性之间存在冲突,表现为科技颠倒了人的主客体地位、科技发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科技发展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人性自我调适具有必要性,应加强人性自我调适,保持人在科技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尊重人类伦理生活,保持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平衡协调的重要性,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特别是科技与精神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并提出了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临界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文明、面临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所出 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是探求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共济、当代与后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和 谐观。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己身心内外和谐,追求“天人合 一”的境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的和谐观进行了历史继承,又以现代实践为基 础,在内涵、外延、实现手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理性超越。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依赖于合理的科学技术文化元素的构建。科技文化的基本元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科学理性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固本强根之力;人文特质调适事实和虚幻的合理间距,既能把科学技术人员从教条枷锁中解放出来,又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情怀;创新因子引领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和宗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以科学理性为轴心,人文特质为滋养,原始创新因子为动力,来构建科技文化,以消解科技役人的异化现象,并循着科技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路径,引导科学技术及科技工作者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可持续化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可持续化是对传统科技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要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论;科技创新可持续化对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促进功能和协调功能;科技创新可持续化的实现途径包括建立技术层面的保证体系,管理层面的控制体系,创新环境的支撑体系和价值层面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把科技革命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中来体认,以洞悉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涵,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让科技的功利效应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长远关爱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实现科技文明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科技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科技创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研究科技进步法的配套立法问题,首先应对科技的主体性有相当的认识,从而才能确立科技进步法的基本原则或价值取向;而只有在此基础价值层面上,科技进步法才能与其他基本法形成互动关系。文章认为,我国科技进步法应确立三大基本原则,即促进科技进步原则、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原则、科学研究自由原则。在这三大价值目标的基础之上,科技进步法与其他基本法形成互动关系:一方面,传统部门法需要科技进步法来应对现代科技对它们的冲击;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法的配套和完善需要其他部门法综合调整,即价值同构、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风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和主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风险理论的发展是与风险社会现实的加剧分不开的,今天的科技进步正成为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源。现代技术风险的危害表现在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及人自身的压抑与统治等多方面。面对技术风险,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机制,更需要对技术发展进行科技政策的调控,这种调控包括科技政策的统筹、科技政策的调整、科技评审的政策导向及科技评价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控能促进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权理论和人权内容的划时代变革,推动了人们在自由观念、人权内容、权利意识、人权理论和人权法理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很多人权悖论.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科技认识的加深,人们对人权悖论的调适,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总结了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科学分析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农业科技产业化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条件与平台提升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制度体系沿革、移植、变更、调适的众多问题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在微观层面上,整合农业科技组织,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扩大规模或联动效益,是提高农业科技组织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组织的整合(优化升级或结构合理化),也叫实施一体化战略,可以通过横向或水平一体化、纵向或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实施联合(不涉及产权转移)与并购(涉及产权转移)等推动一体化和科技组织整合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引导人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是人发展与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由于科技发展与人的社会责任、知识成果运用的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可能的冲突,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否定性影响。必须对科技活动的主体提出自我调适的要求,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6.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按照这一一发展理念,将科技、人才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所在,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作为“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依托,借助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大科技进步、人才工作力度,并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该文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新疆石河子的科技贡献率,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石河子应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石河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蔬菜科技发展源远流长,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蔬菜栽培、管理、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技术经验值得今人发掘与研究。《齐民要术》中的蔬菜科技体系对传统社会蔬菜生产及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现代蔬菜科技进步和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正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但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严重的人口负荷,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得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越来越多。我们将长期面临农产品需求旺盛与农业基础薄弱、社会效益高与行业效益低、小生产与大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就业等一系列尖锐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农…  相似文献   

20.
建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内涵、行为主体、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使传统的科技创新在现实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双重效应。为使科技创新尽可能加强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必须建立新的、适合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科技创新"体系,用具有普遍意义与科学依据的"评价标准"摒弃科技创新可能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