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学生能不能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如果说,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那么思维就是阅读教学的“魂”,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切实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有效思维。  相似文献   

2.
作文.在高考中占半壁江山,也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长期以来传统重技法轻积累的教学观念,导致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已消失殆尽。学生不愿意写,又不敢不写,作文实在是想说爱她不容易啊。07年语文《考纲》在发展等级中也明确规定:“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在新教材使用后,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化作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必然。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或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或多或少存在忽视“个性化行为”的现象,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经常有意或无意“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未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以往的阅读教学就课文论课文,就知识讲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框得很死,学生没有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进创造性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上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正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笔者在创新写作教学实践总结出“三提高”“四方法”,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6.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量的限定。现实生活中,把握好“度”十分重要:譬如恒温动物体温为36度~37度,在正常情况下,其体温不能超越这“度”的限定,如果超过,则说明其身体己由健康状态转为病态。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度”的严格把握,其意义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最终达成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全文纵观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从“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定的心理定势之中”,“善于提出问题,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生动、利于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富于高尚激越的情感,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以及“结尾余音缭绕,耐人深思寻味”等五个方面,结合有关理论和教学实例较为翔实地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教师语言诱导性的具体表现,说明了教师提高语言修养及课堂表达艺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6年就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旅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新世纪后,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我们应试的教学则被很多人指责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桎梏”,尤其是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在禁锢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活力方面表现得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同时力求处理好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间的关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维品质的培育是学校各学科教学应当注重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育具有自身的优势。笔者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出发,寻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是基础,人的各项素质的培养应从小开始,而小学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阅读教学的形式展开。那么,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笔者试就策略的建构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创设“生活化”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尽管素质教育下的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的 封闭式教学,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乏味、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方式单一以及阅读效率偏低等问题。生活与阅读的充分结合,从而 形成生活化的阅读和生活化的语文阅读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巩固学生阅读基础,促进学 生“完整”人格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要严把质疑的质量关 ;还要引导学生由“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转变 ,由“他主学习”向“自我学习”方向转变 ,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阅读文本时,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的意思,是否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取决于学生本身。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应该得以落实到位,方能取得明显的阅读效果。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无意忽视了这种“个性化”阅读而大讲特讲甚至越俎代庖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课无不渗透着作文教学,有心的同学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但时至高三,仍有学生抱怨:“我们的老师以前很少讲作文”,“我们写不好作文”,“我们没有材料可写”,“我们语言太贫乏”,“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听到这么多的抱怨不得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作文写不好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挑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杜威的经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维习惯的教学目的必须纳入教学中目标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杜威的经验教学理论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怎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要占有必要的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展开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应用来检验想法,使这些想法明确并且让学生自己发现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语文,不单单是能读懂文章,还要学会写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上每学期八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如何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使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也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这些年,我开始在教学中进行读中学写的尝试。我为每篇阅读课文找到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练说、练写的机会,力争每节课都让他们练练笔。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坚持下来,还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由“怕文”到“乐文”,习作水平明显见长。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写”的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尤其显得重要,创新思维通过以下途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朱丽娟 《新天地》2011,(9):153-154
本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并结合笔者语文教学实际从两大方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进行了探索:在生活中理解词语、在生活中学习生字、在生活中品味美句;在生活中感悟情感、将学校活动“语文化”、将课余生活“语文化”、将社会实践“语文化”。将语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