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与制度的关系,学界已有关注,战国散文勃兴与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文学制度是文学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场域"和"套路".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比兴,散文的兴起与春秋时期行人赋诗制度相关,而由庙堂赋诗之风到子家专门著述实际是诗家比兴制度的推阔和展开.战国散文由譬喻到寓言的发展维系着比兴方法由低级向高级的迈进,这一过程中<墨子>散文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保林是有成就、有个性的散文家,也是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追求的散文家。他的文体自觉表现在对散文理论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更表现在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探索散文的艺术形式,守成创新,不离其宗。他以自觉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散文范式,为散文艺术发展辟径开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郭保林鄙视文坛上的低迷颓败之风,拒绝纠缠鸡毛蒜皮的小悲欢,他要创造具有史诗般品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世界,创造浓墨重彩、瑰丽凝重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3.
骈文与散文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消长之迹甚为明晰:骈文日胜一日,如日中天;散文问津者少,确实衰落。但是散文仍然按照自身的规律演进,其成就也不能忽视。当时的散文由于特殊的条件,便形成了这样的特殊状态:纯粹的散文家极为少见,基本上是骈文家兼作散文,因此作品大体上纯粹的散体较少,多是骈散结合,单复互用,只是在量的考察上可以区分骈文还是散文;这种骈散有分有合的状况需要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8,21(2):11-13
唐代散文,韩、柳双峰并峙。对照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和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可以透彻解读二家精湛的文风与不同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五四”以来的散文大家。郁达夫在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虽然“忍心割爱,痛加删削,结果还把他们两人的作品选成了这一本集子的中心”,占了所选十六家散文作品总数的“十分之六、七”。这虽然和他的“偏嗜”有关,但是,“二周”在我国现代散文界的卓特贡献,也确实不能不使选家把他们提高一格来看待。郁达夫在散文集《导言》中强调指出:“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为最丰富、最伟大。”他对“二周”散文的这一总评虽未分轩轾,但以泛论而言,亦大体不失公允。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一家言>与沈复的<浮生六记>均以浅显的文言赋"闲情"、记"浮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艺术、生活趣味、生活经验以及悲欢哀乐的生活情感,以性情中人的敏感领悟生活的哲理.沈复受到李渔的影响,<浮生六记>中包含着一部浓缩的<闲情偶寄>.李渔与沈复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坐标意义在于:清代散文之一类,以<一家言>和<浮生六记>为代表,早已突破一般的"家务事、儿女情"的范围,将散文题材的领域推广到世俗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散文题材领域的又一次大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欧明俊 《文史哲》2011,(4):107-120
古人多以内容本位、技艺本位界说散文,是本体论,还有以作者本位、本原本位、功能本位界说散文,皆具"片面的深刻"。散文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形而上者是散文之道,是本质、精神和灵魂,形而下者是散文之艺(技、术),属于技术层面。散文的定义,为是非真假判断,散文的本质界说,是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实为不同的概念。散文不仅是纯粹的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多元的散文观,各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应宽容看待,切忌以"专制"思维视之。  相似文献   

8.
散文在中国,自古至今,其作者之众如满天星斗,其作品之丰如秋野之粟,其读者之多如沧海之水。如何将众多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精选成辑,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汲取散文之精华,就成为历代文选家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性课题。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共收文222篇(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该书是人们公认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中的佼佼者。星转斗移,换了人间。自五四运动迄今的中国现当代史,是中国悠久历史中最为风起云飞、波澜壮阔的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使文坛…  相似文献   

9.
70年代末开始,林非陆续发表和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我怎样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我和散文》《我爱读散文》《对当前散文创作趋势的思考》《散文的使命》《关于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散文论》《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读书心态录》《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等。此外,他还为不少研究者的散文理论专著和散文选集写了序言,这些序言都程度不同地阐发或论述了他的散文新观念。新时期文学中,在散文界,林非是位成绩斐然的散文史家、散文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0.
优秀小说家孙犁,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从一九三九年以来,他陆续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可是很有风格的散文,分别收进《白洋淀纪事》、《津门小集》、《晚华集》等书。孙犁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总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常常以构思的精巧、立意的深邃,博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散文,无论是记叙故乡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抒发解放了的天津人民对新生的革命政权的无限热爱,还是追忆往事,悼念死于“四人帮”魔爪下的老战友们,都具有清新、明快、朴素、深沉的特色。如果说,刘白羽的散文豪放壮丽,杨朔的散文明媚隽永,魏巍的散文浑厚淳朴,秦牧的散文宏博精微,那么孙犁的散文则以亲切自然取胜,读之如同知友谈心,倾诉肺腑。这就是为人所称道的“孙犁风格”。  相似文献   

11.
李赴军 《云梦学刊》2004,25(3):70-72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寥寥可数的“独语体”作家之一,其作品的末世情调,与战争年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强烈预感交织在一起,这使张爱玲的“私语”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这种“苍凉”,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对生存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13.
高峰 《晋阳学刊》2011,(5):123-127
晚明吴江闺秀词人沈宜修的词作格调清雅,文采斐然。其词擅绘自然风景,刻画人物情态,描摹梦境尤其缥缈朦胧;命运的摧折,令其身心俱疲,其词表达人生衰残之叹、相思怨别之苦、痛悼亲人之悲,产生了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作为明清闺秀词的代表,沈宜修的鹂吹词呈现出秀雅婉丽、沉静蕴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唐肖彬  杨经建 《云梦学刊》2007,28(2):110-113
朱天心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发轫期、收获期、持续走强期。其创作的主题结构形态以及叙事话语模式独具特色,其作品极具当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和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5.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 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新颖独特的意象和不拘一格的语言形式著称。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她的诗歌跌宕起伏 ,变换无穷 ,而一些诗歌也因此晦涩难懂。本文试从实现狄金森这一独特诗风的语言手段 (语言变异 )出发 ,解读这位神秘女诗人。L eech( 196 9)指出诗歌语言有 8种变异 ,本文将围绕狄金森诗歌最突出的两种语言变异 (语法变异和书写变异 )展开 ,希望能为读者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杨绛的散文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运清 《文史哲》2004,(4):127-131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淑真诗词爱情心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淑真是宋代女性文坛继李清照之后又一颇有成就和个性的女诗人,她的爱情诗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又由于她一生受情婚姻的不得意,诗词中又颇多怨恨之语,流露着她在生命中的真切体验。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朱淑真在诗词中表达着她对爱情的幻想和憧憬,同样也在诗词中发泄其对不幸婚姻的苦闷和郁怨,最终在弧寂和绝望中抱恨而死,从她的诗词创作中可以触摸到一个闺阁女子一生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9.
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远 《河北学刊》2001,21(4):33-39
铁凝的流浪意识形成其独特的创作追求表现"人类共同情感".她的创作分早期、单纯澄明期、迷离混茫期和单纯混茫期.在创作中日益表现出的鲜明特色是人类情感的个性化表现,思想表情的力度和丰富性,叙事情境的"内聚焦"展示".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