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商名王高宗武丁时期的贤相傅说,<汉书·古今人表>列于"上中仁人".文献中"傅说"一名,见于<国语·楚语上>、<墨子·尚贤中>、<墨子·尚贤下>、<孟子·告子下>、<庄子·大宗师>、<荀子·非相>等等,还有今传本<尚书·说命>及<书序>,<史记·殷本纪>所载尤详.其事迹显赫,是关注古史者无不熟悉的,然而在出土古文字里一直没有找到傅说,特别是武丁时卜辞多见"师般"即与傅说并称武丁师的甘盘,更使人觉得傅说应该能够发现.  相似文献   

2.
傅说是商代后期武丁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史载他原是从事版筑的刑徒,为武丁发现后得到重用,成为辅佐武丁成就大业的重臣.然而关于傅说的有关记载十分简要,为了有助于深入研究,本文仅就有关傅说的几个问题略谈一些远非成熟的意见,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中国上古史研究不断地取得新进展.这里,我们主要围绕着河北新乐何家庄遗址的发掘,着重谈一谈有关伏羲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3,(3):142-148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舍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5.
张晨 《唐都学刊》2008,24(5):100-107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详尽考索,本文认为,王弼<易>学始立于官学的时间应在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即公元442年.其设立与东晋后期玄学与佛学、经学的融合以及私学教育的发展有极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学史认为,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以及《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等乐府民歌皆出自两汉时期.但通过考查《古歌》中的金殿、主人、弹棋等词语和《上山采蘼芜》之“从閤去”、“长跪”等词语,《古八变歌》“章华台”即为曹魏“建章台”铜雀台以及《凛凛岁云暮》之“重闱”等,可以得知,这些失去作者姓名的“古诗”,其产生背景并非民间,也非下层文人,而是宫廷背景之下的产物,这几篇诗作的作者应是甄后.  相似文献   

7.
《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诸子分为六家,并欲以道家统摄诸子.《汉志》又扩展为"九流十家",将司马谈口中的"道家"降格为"杂家",并以六艺统摄诸子,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其羽翼.然据《庄子·天下》篇所论,六艺与诸子并非相互统摄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志》"以六艺统诸子"的观点是基于其时代立场所作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邵明珍 《求是学刊》2023,(1):151-160
《与魏居士书》确实反映了王维所信奉的“人生哲学”,但王维写作此信不是旨在为自己辩护,而是试图说服魏居士出仕以报效朝廷。魏征后人的贫困是王维十分关切的问题。晚年的王维孤苦伶仃,为朝廷尽忠是其余生唯一的追求。批评王维的诸多学者希望王维退出“浑浊的官场”,但当时包括高适、岑参、杜甫等大批诗人都在想方设法投身其中。“以隐为仕”是初盛唐文人普遍的风气,不能用“亦官亦隐”“独称”王维。王维受释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儒家“不废大伦”、积极入世才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历来对王维的《酬张少府》《竹里馆》等作品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王维集中“辋川之什”以及系于“天宝下”的不少作品反映了王维对朝政之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运》提到焚烧刍狗的苏者,其称谓包含显隐两重涵义,其显性意义是取草做饭的樵夫,隐性意义是参与祭祀的巫师。苏者称谓的隐性含义,源于他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表述上的歧义性,使《庄子》文章呈现出特有的朦胧韵味。《庄子》文章的这一朦胧特色,是道家理念在文章风格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韩非子>对历史传说的搜罗和收录近乎是穷尽式的.同时,他运用历史传说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把历史传说在作品中的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韩非子>中的"说"字进行辨析,指出以此为篇名的作品与历史传说的关系;总结出<韩非子>历史传说的运用方式、不同文本形态、编排方式和行文规则上的法家特色以及韩非子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文本形态及审美效果之间的疏离与悖反.  相似文献   

12.
13.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原瑞琴 《学习与探索》2007,1(2):210-213
范祖禹《唐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论著作。在阐述治国安邦之道时,范祖禹强调正君心、任贤能,偃武修文、安定社会,以及政令统一、上下有序等。这些政治思想从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范祖禹的国家职能观,并对今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及其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有较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赵飞鸣 《社科纵横》2007,22(11):126-127
《红楼梦》写作的"复义"性决定了它是多层次整合的结构,悲剧性主题居于中心地位,其根源在于日常生活定性范式和性格悲剧对生活主体的迫害。但是,作者通过人物内心的描写和他们在大观园中诗意生活的创造,对这一悲剧起到溶解、消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法华>"二妙"(相待妙/绝待妙)是天台佛学的一对重要哲学概念,其于天台判教体系的建立、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宋代天台突出了二妙之即义以强调教法圆/别之分,元代天台则以二妙之开/判义说明<法华>妙出群经,确立"五时八教"乃是天台判教仪式,非是佛之说法次第仪式,以此维护天台圆教地位.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义立法思维及重管理效率、轻权利保障的立法理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在成为土地管理纠纷增多和征地腐败日益严重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同时该法存在的问题还造成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集体土地权利限制不合理、政府规划及征收权力几乎不受制约、权利救济渠道实际缺失等诸多现实问题。《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不能仅仅着眼于条文的修补,而应当以保障土地权利为理念,以民主参与、市场交易、公正补偿及合理税制改革等基本原则为指导,从立法目的、公共利益界定、公众参与、规划法治、公正补偿、程序公正、集体土地自由入市等十个方面进行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20.
胡安国以天理统摄《春秋》大义,将之作为经学义理的最高本体,天理以"理一分殊"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其在经学诠释上,有着"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天理通过圣人书法落实于具体历史实践,来驾驭和制衡人欲横流无理的时势。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在诠释中具体地落实为重义轻利、贵王贱霸、尊君抑臣、内夏外夷。胡安国藉以理驭势的内在逻辑建构其《春秋》学的义理大纲,是道学奠立《六经》理论范式的重要表现,决定着南宋到清初《春秋》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