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重要成员之一李岩,是"子虚乌有"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这是个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主张后一种意见.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一)清初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是杞县没有李岩其人;观代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也不出此.因此本文也不得不首先涉及此一问题.康熙《开封府志》附《杞县志·李公子辨》断定《樵史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樵史》)所载之李岩,系"野史氏子虚乌有",并批评谷应泰写《明史纪事本末》亦"妄行采入".该文主要论点是:(1)樵史》说杞县有李公于岩为乙卯举人,而杞县乙卯举人仅刘诏一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20,(5)
已故明史专家顾诚《李岩质疑》一文认为杞县本无李岩其人,关于李岩活动的记述,都是地主阶级的文人编造出来的。但根据李自成进北京后当时人的各种记载,确有李岩其人。从李自成进北京至逃离,李岩均在北京。李岩谏李自成营救天启张皇后诸事,皆有所本,并非虚构。关于李岩的籍贯,最近在河南博爱县发现《李氏家谱》记载,博爱县唐村人李茂春第四子李信字岩,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科考贡生。叔父李春玉字精白,以李信为嗣。崇祯十三年(1640)李岩与堂弟李沐参加了农民军,崇祯十七年同被李自成冤杀,年三十九。由于李岩在杞县粮行经商,其父李春玉字精白,故误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顾诚认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无李岩其子,从而否定有李岩其人,造成了对历史事实的误判。  相似文献   

3.
这是栾星同志所写史学论文《李岩之谜》中的第十一及十二两节。其他诸节的题名为《李岩故事梗概》、《杞县无李岩其人》、《李岩之谜是怎样形成的》等,认为史籍所载李岩事迹,半为难于核实的江南传闻,半为小说家的虚构,史无其人。由“传说人”逐渐定型为“史籍人”,就是李岩之谜的谜底所在  相似文献   

4.
栾星《李岩之谜》一书,最近已由中州古笈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九篇系列论文组成,又名《甲申史商》。全书以研究牛金星的功罪、李岩的真相和清初有关的三部讲史小说作重点,以探索有无李岩其人为中心,著者力图对这些甲申史中最谜惑人的论题,探讨一个究竟。对于问题的论证阐发,细微幽深,诸多创见。此书问世,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的李岩问题的讨论,将推入新的阶段。是书别具风格,学术价值颇高,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王兴亚 《中州学刊》2007,(4):179-182
明末李自成军中的李岩,是一个长期争议的传奇人物,而材料的不足,使之成为难以破解的一个悬案。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的发现,使得处于停滞状态的李岩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谱中有关河内唐村李岩的记述,不是取之于社会上各种不实的传闻,而是取材于与李岩同时加入李自成军为将的父辈,以及当年唐村李氏族人的口述,撰者亲见李岩之祖父、父亲、兄长及其妻室,因而真实可信。这些记述的动机,不是为着开展学术研究,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让子孙后代了解他们的先人,这是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明季北略》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已逐渐为史学界所了解了。这里也不是对它作全面评价,只是就它在卷二十三《补遗》部分所载的至今脍炙人口的关于李岩的几则其他轶事作一讨论。这儿则轶事指《李岩归自成》,《李岩说自成假行仁义》,《李岩谏自成四事》,《宋献策与李岩议明朝取士之弊》等条。它全无史实依据,也是袭自清初的几部说部书的。 先说《李岩归自成》。《北略》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7.
一、时势造就作家白驹施耐庵(彦端)实有其人,已为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所证实。但,其人是否即《水浒》作者呢?我们认为是的。理由是:(一)其人与明人所记《水浒》作者施耐庵的生活时代,地望等吻合。(二)其人有作《水浒》之才学、阅历与企望。(三)时代、环境、人物提供了作《水浒》的生活源泉。(四)江阴、沙州、淮安、施桥、白驹等地有大量的人民世代相传其人著《水浒》的口碑。全国再无别处有具备这“四项条件”的。因而,可以作出白驹施耐庵即《水浒》作者的论断。当然,必须上述“四项条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现在(一)、(四)两项已为出土文物与大量调查所证实、所公认。(二)  相似文献   

8.
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记叙的是博爱唐村李氏谱系.此谱仅有手抄本,为李氏族人收存.谱中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该村李氏家族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李仲、李岩、李牟与李友籍贯、家世与身世的记叙,以及对李氏在无极拳、太极拳方面的建树的记述,材料具体,鲜为人知.它的发现为研究李岩李牟其人以及陈氏太极拳的开创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试论李广终不得封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李广终不得封的原因张继文李广其人,是人所共知的一个历史人物。李广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匈奴闻风丧胆,称之“汉之飞将军”。后世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全唐诗》卷一四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常高诗集》卷五)。...  相似文献   

10.
说《魏书》非“秽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千四百三十年前,即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史学家魏收(505-572)撰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当时,北齐的一些显赫人物,针对此书的有关的内容,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后魏收对所争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改.八十二年后,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李百药在他所撰的《北齐书·魏收传》里,以北齐人之口,把《魏书》"号为'秽史'".此后,《魏书》为"秽史"  相似文献   

11.
《元史》中有一件争论了二百余年的公案,即:罗罗斯地区是否实设过都元帅府.此事的起因是,《元史·地理志》中写明,元代罗罗斯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是“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但在《元史》的《兵志》和《百官志》等记载中却不是都元帅府,而是“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加上正式记载这个都元帅府全称的只有《元史·地理志》一处,而明确记载这个兼管军万户府的全称的,在《元史》和元代的其它记载中却有多处,因此,围绕着罗罗斯是否设立都元帅府的问题,就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杂考(十七)胡可先卷五一四朱庆余《上江州李史君》,注:“一作员外。”按“史”为“使”之讹。李使君即李渤,见新、旧《唐书·李渤传》。渤为江州刺史在长庆二年至三年,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又朱庆余有《陪江州李使君重阳宴百花亭》诗“江州李使君”亦为...  相似文献   

13.
唐韩笠《壶关录》是一份极为重要的隋唐历史文献,它虽不是正史,但却内涵今隋唐正史中严重遗缺的内容。特别是文中关于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生平事迹的记载,则大大地丰富了各正史《李密传》中的李密形象。其中李密族属、瓦岗军檄文、李密与李渊之间的书信、徐鸿客进李密书、越王杨侗给李密两封诏书等,均可补隋唐文献之缺。  相似文献   

14.
徐世勣是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军的元从宿将,唐初有名的将领和宰相。两《唐书》有传,陕西礼泉县昭陵徐世勣墓前有唐高宗“御撰、御书”的《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上柱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英武公李碑》(后简称《李勣墓碑》),特别是昭陵博物馆开放,展出刘袆之撰《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上柱国英国公勣墓志铭并  相似文献   

15.
<正> 对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很多。首先弄清楚《道德经》即《老子》成书于何时和它同老子的关系问题,恐怕是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性质和阶级倾向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在一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李璮     
<正>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三月,蒙古汉军万户、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李璮举兵反元,不久攻克济南,势力波及大半个山东。为镇压李璮,蒙古汗廷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兵力,费时近半年,至七月李璮被杀,叛乱平息。史称“李璮之乱”。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处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中央政权与汉族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而“李璮之乱”正是这类现象中的一个典型事例。本文拟将李璮其人及其活动放到上述的历史条件之中作一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谭坤 《兰州学刊》2015,(2):46-50
徐渭《四声猿》代表明代杂剧最高文学成就。《四声猿》发抒作者狂放不羁的才情,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也表达对儒家伦理思想价值的认同。徐渭在《论中》系列文章中全面阐述了他对中庸思想的认识,认为中庸即"酌其人之骸而天之之谓也",也即个性价值与儒家伦理价值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四声猿》体现个性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之间的谐调,与《论中》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异质同构关系。《四声猿》主旨契合儒家中庸思想,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形象阐释。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心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角。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评论《红楼梦》的论著总少不了要论到贾宝玉,专论性的文章篇数也相当可观。诸家之铨释、评论,意见颇多分歧,所以屡有争论。在文学评论中,分歧、争论是常有的事情,不独红学如此。因为,论者都是发自个人的观感,表述的是自己的认识,正如千人各有一面,很难达到舆论的一律,何况学术上还特别崇尚独创之见。不过,我倒觉得诸家所论,中间确有不少正确或接近正确的意见,即便是各执一端,有顾此失彼之处,其中也往往含有某些合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发表了林薇同志《〈黄绣球〉的作者是谁?》的文章,在排比对照了一些资料之后,认为《黄绣球》一书,可能出自梁启超之手,颐琐即梁启超的化名。我觉得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颐琐一名,并非虚托,而是实有其人,这有下列资料可证:  相似文献   

20.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云: 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一般据此认为,赐姓与魏周府兵组织系统密切相关。而魏周府兵组织系统,据《周书》卷一六传论: (柱国大将军)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 分六军——十二军——二十四军三级序列,那么,“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的规定,是以哪一级作为军人姓氏的依据呢?陈寅恪先生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六《兵制》说: 西魏废帝元年即李虎卒后之次年,达奚武以攻取汉中之功应继虎之后任为柱国,而 武让于元子孝也。……元子孝为虚位柱国,既不统军,而实领李虎旧部者当为宇文泰亲信之人。《周书》二○《阎庆传》(《北史》六一《阎庆传》同)云:“赐姓大野氏。晋公护母,庆之姑也”。依西魏赐姓之制,统军之将帅与所统军人同受一姓。庆与李虎同姓大野氏,虎之年位俱高于庆,则庆当是虎之部下,庆与宇文氏又有戚谊,或者虎卒之后,黑獭即以柱国虚位畀元子孝,而以己之亲信资位较卑若阎庆者代领其军欤?此无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