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的起源问题归根到底是声乐的起源。声乐起源于人类宣泄、表达和沟通的社会本能。声乐艺术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社会属性是一种交融关系。我们应分析声乐艺术界在某种程度上回避甚至无视人声的自然科学属性的现状和原因。以便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2.
运用发生学的原理和方法,考察中国娱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娱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需求是存在于人类本身的生物性与原始心理之中的,主要是人类"游戏本能"催生了人类的"审美娱乐"。中国娱乐文化的发生发展还有其它几个非常重要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影响,包括图腾崇拜、原始巫术、部落战争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没有地址的信》全书并没有出现"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语句。说普列汉诺夫论证和坚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显然是后来的某些理论家主观地对《没有地址的信》里有关观点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只可以勉强地说,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功利活动。《没有地址的信》的写作目的重在宣传唯物史观和用唯物史观考察艺术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表明单用"‘经济的’唯物主义"并不能圆满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没有地址的信》隐约提示了艺术起源有"内因""外因"双重根源思路,艺术起源的内因是人的审美本性,外因是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起源不等于艺术品的最初出现,而是对艺术本性的追溯。常见的艺术起源理论并不能说明人类追求艺术的根本动因。艺术的本性起源于对反观的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艺术起源于劳动”说(以下简称“劳动说”)一直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加以肯定。我认为,“劳动说”有两大缺陷:第一,在强调艺术起源的社会根源时完全忽视了它的自然的、生理的根源;第二,没有从人类全部社会实践中考察艺术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一个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关于人类文艺的起源在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而又莫衷一是,本文把问题放在原始社会这一历史范围之内,从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视角出发,得出了文艺起源于以生存为中心的人类三大生产的新结论.并从当代文化选择的历史动向、中国艺术精神的诗性气质、华夏人文源头的生命智慧三个方面,逐层推进地讨论了气化美学的内在机理,做出文学本体观念的全新解说.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文明礼仪究竟起源于何时? 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因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漫长发展史上,人类礼仪活动的状况是难以具体而确切地了解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从考古学的发现,人类学的研究和对现存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艺术、宗教和相互交往活动的考查中,对人类礼仪活动的起源作出大体准确而有一定说服力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声乐艺术表现,首先源自于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成为最直接、最抒情、最能表达心理愿望的方法和手段。由心而口的演绎以歌唱思维和生理活动为基础,“心唱“是歌唱发展所有环节中的重要保证。无论是技术的形成还是客观的艺术表现,“心唱”的魅力是始终的引领。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记忆的、灵感的等因素所激起的歌唱欲望由心而起,充斥着人的精神意志,并时刻把握着技术与艺术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艺术的起源问题,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并认为这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近几年有人对此说提出质疑。《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育新同志的《普列汉诺夫怎样论述艺术的起源》。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是片面的、有弊病的,并认为普列汉诺夫没有提出这个公式。《文摘报》一九八三年第八十一期以《艺术起源于劳动不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为题摘登了张育新同志的文章。如何理解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起源的论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与张育新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释中西思想史上关于真善美起源的两种典型观点即感觉说和游戏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分析前两种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真善美与人类物质生产的关系入手,指出真善美起源于劳动,为人类进一步探讨和追求真善美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艺术起源于符号一说最早是由考古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的,从提出的理论类型上来说,比较著名的学说有:性符号论、象形符号说、季节符号论这三种。然而这三种学说都不同程度地有其局限和缺陷,证据不足,说服力不够。国内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艺术起源的专著不多。《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主要讨论语言和艺术的符号本质,理论上较过去的研究有新的突破,但其对材料缺乏理论上的反思,一些猜测缺少证据的支持。《艺术的起源》一书观点明确,其中有关不同类别艺术的研究都非常有价值,但是作者明显将符号的概念泛化了,有些解释偏离共识,使人难以接受。就目前来说,艺术起源"符号说"有其不能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载《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不乏某种真识,但他显然是把长期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解释,即把艺术起源简单机械地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视作对“劳动说”的本质性说明,结果歪曲了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释的“劳动说”的真正实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艺术起源劳动,首先也是把艺术起源看作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过程。原始艺术产生的复杂状态远非我们今天的想象所及。人类最初产生的艺术不仅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分门别类的艺术,甚至也不是那种所谓“三位一体”即舞蹈、音乐、诗歌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而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社会意识的混合体”的“一个方面”。这种  相似文献   

13.
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坚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论证上却存在问题:有意无意地或暗示性地把并未研究过人类艺术起源课题的马克思恩格斯拉进这个课题的研究者队伍中来;因为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者,便将并非属于他的独家之言的艺术起源于劳动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点;强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话语作为论据;"为我所需"地选用理论资料与原始艺术资料;有意无意地表露出"终极真理"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来探讨中国戏曲脸谱。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因此戏曲脸谱可被看做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戏曲脸谱这一艺术符号:脸谱的起源,脸谱分类的合理性,以及情感与形式如何在戏曲脸谱中得到统一。脸谱将人类的情感抽象并转换成基本图案和色彩等客观形式;一方是主观的、动态的情感与另一方艺术的客观、静态形式取得了统一,使得戏曲脸谱这一形式看起来就是情感本身。  相似文献   

15.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本刊今年第三期)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艺术起源自然性的忽视,大胆地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姜文认为,硬译马克思主义劳动说,"把劳动的观点推向极端,结果反倒使自己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这也确实表现出作者希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意愿.但姜文表面上强调了"坚持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本能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实质上却把人的自然性从社会中割裂出来,对立起来,并且把这样的自然性(人类爱美的天性)置于社会性根源之上,称为艺术起源的主要根源,这就使自已的观点走向了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16.
艺术起源"动因论",是指从审美意识以及艺术动机的角度来研究艺术"起源",但不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动因"起源论,都有它不周延的地方,都存在着论证上的困难。把艺术简单地定性在审美性上,并由此展开艺术"起源"研究,这是相当武断的。至今所有关于原始艺术的动因研究都是猜测,它仅仅反映了人类研究艺术起源在理论上的良好愿望。艺术动机与艺术生产之间是不是单循环关系?这值得怀疑。进一步追问,原始艺术的产生是否一定有动机?包括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即直觉或冲动,也值得怀疑。寻找"第一艺术"存在着多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早期,大量的青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关注爱情主题,试图探索爱情中情感与欲望的新关系,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欲望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无助的精神逃避,扭曲的欲望表达和真实的欲望书写.文章阐述这三种思考与表达,分析这三种表达所内蕴的作家的思想意识,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关于艺术的起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源于劳动.作者在文中没有涉及到艺术的起源问题,但他把瑶族节日文化分为四类,却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艺术起源的素材.依作者提供的材料,艺术不仅起源于劳动,还起源于亲情、宗教和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的是艺术独立和审美发生的问题,即研究“艺术”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脱离人类其它社会活动而成为一种独立存在方式的问题。过去,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多是从艺术同某种社会活动的相近、相似处着手,研究艺术究竟是从哪一种活动中孕育、发展起来。但这有时会把某种活动同艺术混淆起来。例如以前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它的内涵是指劳动孕育和培养了艺术。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艺术,当艺术一旦成其为艺术,它便要和劳动脱离,并与之对立,成为一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20.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