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之所以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她是特殊的. 她小说的底色是:苍凉. 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邓海燕 《理论界》2006,(4):177-177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界和读者中出现了张爱玲热,这与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人生经历有关,也与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痕有关,她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病态社会的畸形人生。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具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分析她们的人生际遇,可以发现,张爱玲是怀着悲悯情怀,透视男权社会下,两种文化夹缝里的女性作为边缘人的尴尬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陈昶 《南方论刊》2008,(5):83-84
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政治与革命,没有宏大的结构框架,她的作品中承载了作家复杂的家族情结,她以家族为文化背景和参照系,着眼于家族中平凡的人物,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文分析张爱玲家族情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强调家族情结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张爱玲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由于她特殊的情感经历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许多女性主义批评者不认为其作品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其实,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对曹七巧被扭曲的女性的抵抗性生存状态的描述,就表述了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有着浓重悲观意识的作家 ,她悲观于人生 ,更悲观于人性 ;悲观于人类生存的现实 ,更悲观于社会发展的未来。强烈而浓重的失败意识、绝望情绪、末世情怀不仅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冷峻而苍凉的风格 ,而且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独特的意识向度。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张爱玲将她早期发表的十篇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这本《传奇》囊括了张爱玲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痼疾的仔细观察与理性思考。在《传奇》一书中,张爱玲以女性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和感悟,透过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因素加于女性身上的种种华丽光环,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内部,记叙下了她所触摸与理解到的女性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十八春》中女性意识的新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春》是张爱玲一部具有“亮色”的作品,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品中除了继续她以往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和细腻哀婉的叙事风格外,她所一贯表现的女性意识也出现了新的指向。一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彻底解构了封建男权制,二是第一次构建了女性完整的人格和气质角色,为女性指出了一条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10.
陈怡 《理论界》2013,(1):140-142
"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正是这样一种叙述风格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小说别具一格的悲凉风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小说采用了"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这一情节模式,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心理感受、性格特征等因素的糅合,该模式得以形成,成为了张爱玲悲剧决绝的爱情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作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她的散文与新兴城市文化标志--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电影为切入口,从张爱玲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她的散文艺术.从中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不管是对生活细节的钟爱,还是私语流言的率性真诚,都不难发现电影之于张爱玲散文的影响的真实存在,包括其散文的取材、写作艺术等等,均受到了电影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体认感,社会的认同证实了存在的权利."佛"意象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种涉及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玲通过文本中"佛"意象的诠释,集中体现了她和她同时代人面对人性压抑和冲撞时,在战争和爱情中如何获得佛教境界的心境澄明和人性如何借"佛"得以安放的心理情结以及隐藏其中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散文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焦虑、孤独和绝望,这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生存体验。张爱玲散文的虚无主义意向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个人感情生活出现坎坷,一度陷入"失语"状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轨迹,寻求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创作了<十八春>、<小艾>.这是两部非张爱玲式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力图与新中国合拍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保持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通俗小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以崭新的感性经验修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曾经异化的人性系统。在现代文学人性系统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是统一的,但在五四后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对文学功利性的理性吁求过于强大,导致文学发展中人性体系发生了异化,感性本体日益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张爱玲通过反传奇、反浪漫的笔法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在文明毁灭的极端状态下探到了人性的感性内核。张爱玲对人的感性本体的把握并没有使她完全抛弃现代文学的理性本体,她以自己的方式继承着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18.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19.
童牧林 《云梦学刊》2004,25(3):73-7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作家。她的身世经历、心灵积淀与文化熏染,使她善于人生之思,在她的文本思想和处世态度中显示出耐人寻味的庄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论张爱玲小说中缺席的父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由歆 《理论界》2006,(3):188-189
张爱玲的创作带着时代烙印和悲剧色彩,以描写动荡社会中渺小的人物见长。本文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阐明了她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特点并论述了父性形象缺席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