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保护它可以起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同文化在是否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尺度或标准当然是生态伦理标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是文化平等的问题。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根本谈不上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的问题。各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各民族相互增进理解和团结的无形制度基础。因此,主张或提倡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对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借鉴和采用文化生态学的学科范式与理论方法,对孕育生成沂蒙红色文化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考察,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探讨沂蒙红色文化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与其它区域红色文化不同,沂蒙红色文化是以普通沂蒙大众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这与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沂蒙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文化息息相关,文化风俗当然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文化同其它地区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的客家人虽所处生态环境不同,但围龙屋的文化符号是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之一。聚落中常见的"伙房屋",虽然在外观上比粤东围龙屋的建筑结构简单,但在文化功能上都是客家人精神空间的缩影,两者有着深远的渊源。本文从围龙屋的文化符号、文化功能、神圣空间等不同角度,在对台湾客家聚落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其与粤东围龙屋建构的文化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传播、变迁及原因,并试图与学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5.
李军 《西域研究》2003,(3):98-102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 ,它与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及历史渊源息息相关 ,同时它又受该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 ,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 ,使不同民族在词语的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义指代,不仅受语言结构制约,而且受文化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有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勇 《学术研究》2008,(2):116-125
中国历史上对美女的地城认同呈现出一个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向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美女群体核心区的转变过程.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对美女认同的时代特色的影响,体现为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宋以后纤小轻盈美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对美女的认同存在一个客观美女的存在与人类社会时美女地域认同的区别,两方面都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但美女地域认同往往受区位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燕清 《东南学术》2003,(5):142-147
福建文化生态是福建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产物 ,它是特定地理环境中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在漫长的区域历史演进过程中 ,由于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征上的双重的相对封闭性 ,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及随之而来的宽容性特征 ,给福建文化生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铸就了福建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运动无疑起着精神意识的历史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民族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新疆社科论坛》2009,(1):82-86,69
由于各自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不同,不同民族、种族所特有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多元文化问题因众多的文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不同民族、种族的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政策和文化环境,这直接影响其教育政策与实践。中国民族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国家一体教育是并存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生态和蒙古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认为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所持的文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须以尊重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外部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协调发展、区域政府的特殊地位及其作用是区域生态行政兴起的基本动因。而所谓区域生态行政就是指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区域政府能够以生态环境价值为行政目标,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并最终能够切实履行区域生态管理和生态服务职能的行政行为。其建设思路主要是大力培育与弘扬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的行政文化,逐步建立与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的行政制度和充分应用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的行政技术。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密切 ,我国环境质量伴随工业发展逐渐下降 ,并呈加剧恶化之势。在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 ,应注意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以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为此本文提出了发挥政府作用 ,加强环保执法 ,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化 ,发展生态农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为保障西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环境行政决策.的合理化.本文从决策意识、决策主体、决策视角、决策技术、决策程序和决策体系上提出了保障理性决策的六点主张.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5.
吴双全  胡珀 《兰州学刊》2005,(5):178-180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呈现出的严重恶化的趋势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引用到高等教育研究之中,并成为指导高等学校生态建设的有效工具。高校是一个生态系统,人才培养是学生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控制性与自然性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7.
赵睿 《学术界》2012,(1):143-151,286,287
在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中,生态理论的兴起为知识分子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系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作用不是割裂的,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知识分子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知识分子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正确理解知识分子的价值则是创造和谐政治生态环境的关键.其次,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转型社会的必然,所以分析转型社会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困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第三,需要有文化生态环境的依托.大学作为知识分子成长和生活的“社区”,其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罗志勇 《云梦学刊》2021,(3):112-118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通过整体推进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优化保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宁夏南部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存环境,决定了必须在这一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根据这一区域资源禀赋的特点和传统农业的经验,结合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省域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一种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思路经历了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到“科学发展”的调适和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调适和转变的结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环保教育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善消费模式;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