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表现在: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二、重视精神美;三、“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四、“虚静说”。并分析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培富  王淑萍 《齐鲁学刊》2004,2(4):120-122
庄子的技术观要求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合乎"道",通过深刻体悟"道"的真髓,来遏制技术的负面影响。庄子所持的技术观并未与伦理道德学说明晰地区分开,技术活动的目的固然在于求"真"———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适应客观规律,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体悟"道"的精髓。庄子以"道"来反观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伦理观,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丽峰 《中州学刊》2005,(4):182-186
从魏晋到明清,文人们对诸葛亮评价的主流,是由客观平直到玄虚空泛,由褒贬不一到绝对肯定,思维方式愈益呈现出道德化、绝对化的倾向.对诸葛亮忠义的阐释过程,使文人们越来越认同于官方文化.由此,距真实的诸葛亮越走越远,文人的思想日益僵化,民众亦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人绝对化的思维观念.  相似文献   

4.
刘想 《南方论刊》2011,(9):93-96
运用性格分析和史料类比的方法剖析了曹植性格中深刻的无法解脱的文人特质,论述了他文人特质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曹植在政治、生活、以及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并对曹植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功过是非,以及曹植名篇佳作中的创作初衷、和思想内容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庄子诸篇中对于仁义学说的不同态度只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庄子学派的表现,而并非全部.<庄子·让王>篇中对仁义的充分肯定与庄子杂篇中对仁义的抨击是大相抵牾的,这反映了儒道两家的关系,在战国中期曾经历了相知、争鸣与融汇三个阶段的不同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读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在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中,是存有许多偏颇的。这些偏颇集中表现在一是将此“自然”读成彼“自然”;二是将“无为”读成“不为”;三是将冷眼旁观式的“超然”读成是“忧患不留于意,爱憎不栖于情”般的“自适”、“冷漠”乃至“麻木”。虽然这其中蕴集着后世文人的种种无奈,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将老子看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  相似文献   

7.
庄子构建了他的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游世的人生态度及要达到的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儒道互补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家到了庄子时代,道家思想才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理论抽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庄子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揭示了认识的相对性,研究了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思维触及到本质(规律)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思想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认识论思想也影响到我国后来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但他过份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性,滑向了相对主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庄子认识论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根源上,一种观点是认为庄子否认并排…  相似文献   

9.
庄子主张从道的观点 (即天地整体的观点 )看事物 ,认为由此可以得到一种理解 :一切事物是无差别的 ,即万物齐一。齐物理论的重要性也较多地表现在它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这种实践性上。在庄子看来 ,与道合一、齐物、与天地合一 ,三者是一回事。与天地合一即逍遥游 ,逍遥游是在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中对天地整体的冥想 ,对作为天地本性的道的冥想。  相似文献   

10.
"道"技"关系问题是先秦道家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认为"道"在"技"中而"道"又进乎"技",即"技"即"道"、"道"技"合一.这一思想所内涵的理论与实践、审美与实用相一致的理念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与设计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子建立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情感以趋于平淡,退缩以求得安全,将“世弃”合理化,意欲超拔自我,但这种愿望未免落空。庄子有着悲观与旷达,从众与孤傲,人格独立与人格解体等多重矛盾心理层次。庄子之所以走不出人格困境,除了社会现实原因外,还有着很深刻的自身理论困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13.
殷鸣放 《理论界》2009,(1):146-14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他对自由的探讨是以自然、道作为本体论依据,来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并由此上升到自由的境界上,亦即生命本体之证悟上.最后,他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通过"吾丧我"、"以明"、"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主体逍遥之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有其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吴雅思 《理论界》2005,(5):183-184
作为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家,庄子将其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个人身上,从“法自然”的理论出发,将“道”作为人的本性,在批判儒家仁义道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性论。认为顺从天道而形成的自然之德是理想人格的表现,追求的是个人肉体的完整、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自由,并形成了探索在险恶的世俗环境中“逍遥游”的自由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试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内容博大.其中,在老子的一系列辩证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的特点.在庄子看来,欲还大道,需绝圣弃智,同时,"道"的特点之一即为"道不可言",欲还大道,亦需拥有"与天和"的审美心境.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上述命题,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王媛 《阴山学刊》2006,19(4):73-77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逍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逍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逍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创作就文体而言是散文,但其散文却充满了诗歌的原质——诗性特质。其结构的跳跃性、葱茏的想象力以及诗的语言和韵律,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鲜明的诗性特质。庄子散文的诗性特质来源于他对道的神秘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吴冬梅 《江淮论坛》2014,(5):114-117
在庄子的理想生态模式“至德之世”,人与物保持着本性,没有互相伤害之心,安然相处。要通达“至德之世”,庄子主张人与动物平等,都不能超出特定活动区域;人要顺遂而不能破坏动物的本性;人与动物不分彼此,向道回归。庄子的目的在于论证“道”为万物的本性、认知的对象。有关理想生态模式的思想和实现路径、冲突与纠结的思考,可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智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庄子其人其书,历来争论颇多.刘笑敢先生从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内篇写作在前,外、杂篇写作在后.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由此观点出发,以内篇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庄子的"天"论思想,可探究到庄子所赋予"天"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刻的天人关系思想.内篇的"天"涵义丰富,与"道"同为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由此构筑中国先秦哲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上学结构,即庄子哲学中天论和道论并行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