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赵孟頫的画最为元人所称,被认为是"元四大家"之首,而董其昌则将倪瓒替换之.倪画在元代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明清两代,人们因其人品而推重其画,又视之为逸品的典范,入之于南宗画统系,受到明清画坛主流的推崇和模仿.人品之高与画道之变,最终确立了倪瓒崇高的画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朱汉民 《湖南社会科学》2009,(5):I0001-I0001
一千年前,周敦颐因对道的强烈渴望而“推本太极”,并作《太极图说》,从而为新千年的中国文化思想建构了一个“推本太极”的道学体系;一百年前郭嵩焘、谭嗣同因发现了天地的剧变,意识到“天变道亦变”的道理,而致力于新道论的建构,谭嗣同《仁学》为新世纪中国建构了一个合中西、融古今、贯科学与人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按照列宁的观点:从来没有不用谋的战争。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是谋的作用。克劳塞维兹说得好:“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可见为将之道,谋总是第一位的。足智多谋的将军,能在战争过程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以至敌变我变。因为我们研究对手,对手也在研究我们,能以己度敌,反观以求,才能变在敌先,时时立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4.
向世陵 《文史哲》2003,(5):71-76
汉魏晋学术的走向是在“同”与“统”、“变”与“常”的纠结中向前推进的。不论是“三同”还是“一统”,天、道都是既变又不变 ,儒家天道必须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论证。百家之统合其实不在于学派的门户 ,而在于是否能够从理论上说明致极归一、以一会众的道理。玄学作为儒道兼综而搅起魏晋学术变革波澜的产物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孔、老二圣会通起来。儒道轮替交织 ,“三玄”因变而兴起。“性与天道”玄之又玄 ,但玄虚亦需要周乎时变 ,从而走出一条既不回避孔老的对立冲突、又能将双方引向互补共济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丰富的应对灾变的养德调心智慧 ,这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依然屹立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主要包括 :任力自强 ,尊道贵德 ;安时处顺 ,因变不惊 ;扶危济困 ,助人安己 ;祸福相倚 ,成败相因。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有助于应对处置各种灾变 ,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相似文献   

6.
李娜 《快乐青春》2011,(6):10-11
古时候,广西桂林有个小孩叫李小根,虽然年纪不大,却因画得一手好画而。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围绕着一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画展开:画家为美少年道连·葛雷画了一幅画像,由此,道连认识到了自己的美,为了永葆青春美貌,道连许诺愿以灵魂为代价,让画像代自己承受岁月的印记.愿望奇迹般地实现了.此后,道连耽于享乐,无恶不作,画像则不断老丑.道连最终忍受不了这种变化,用刀捅向画像,结果死的却是自己.道连变成了老丑的尸体,而画像却青春焕发.  相似文献   

8.
危磊 《中州学刊》2004,(6):197-199
中国画千余年来之所以一直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仅由于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更由于其中自有"深意"在,即通过自然山水来"悟道"、"观道"和"媚道".而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中圆融和谐的境界,往往与"体道"、"悟道"和"媚道"的要求密切关联,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来达到对天人之道这一终极目标的探究与叩问,并在探究与叩问中,将艺术与人生引向更高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9.
行我道人、(?)罗王船山先生行迹所到之处、为图四十四帧、每一展览使人神往于残明更步之闲、其孤光远躅、如在眼前而生敬慕、此画足以鍼砭顽懦、不惟赏其笔墨云烟已也、道人性孤冷、与世味殊酸醎、近独暱余及醴陵卜子芸菴、画成  相似文献   

10.
刘宋名士宗少文结宇衡山,在其老病时,还江陵(今属湖北),遂以作画为伴,并发了一番很有影响的议论:“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氏说,他画山水,在于“卧游”、“唯当澄怀观道”,亦即他在《画山水序》中所说“含道暎物”、“澄怀味像”。“澄怀观道”,其中的“道”最令人思索,它是宗氏议论的中心,也是中国画论中基本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现代以来的所谓"美术革命"将中国画固有的自律模式进行了颠覆,引进西画教学,打破了中国画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审美情趣。以西式的评判体系来衡量中国画,以致于中国画的审美造成误判。当下的中国画必须以中国文化策略来审视中国画的教学,使中国画回归规矩之道。  相似文献   

12.
孙振玉 《晋阳学刊》2006,(2):121-124
石涛《画语录》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独创价值体现于其理论中的一与画、法与至法、受与识、蒙养与生活几对范畴之间的阐释学循环。石涛“一画”论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对话和辩难将语言的或者技法的循环转化成本体循环,将艺术的创造转化为哲学的沉思。透过老子“道法自然”的本体觉悟更能折射出石涛“一画”论的真实意旨。一画论内部诸范畴的阐释循环直接通往对人的意义的追问,另一方面,“一画”与道之间的阐释循环则从更宏阔的视角揭示了石涛画论不朽的理性价值。一画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阐释循环和“一画”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外部阐释循环构成一种双重阐释学循环。系统阐释的循环并非功利地盘桓在语言的诡谲和名理的秩序化上,它却能在语言的困顿和技术的冷漠中诱导出一种别样而直观的人性的沉醉和自觉。  相似文献   

13.
从汉代经学的沿革看“齐─鲁─道”之变赵过去读《论语》每至《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辄惑不解。近几年研读秦汉历史,纵观前汉齐、鲁门户纷争,后汉今古派系对立,考其线索头绪,复以夫子“齐→鲁→道”之变较之按之,幡然似有所悟,于是不揣谫陋...  相似文献   

14.
论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论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通过探究道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进而探究中国画理和中国画法,揭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哲理,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以诗、书、画、印章四者相辅相宜、互为一体形成她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显著的艺术特征引人注目地开放在世界艺坛之上,被人称为‘优秀的东方艺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骄傲,然而现在一些学中国画的青年中,对于画道所应具有的修养‘画者能诗’的要求却大有欠缺,画画时配诗往往觉得无能为力,当谈到中国画向来以诗结合,我们现在有必要具备这方面修养时,青年们都很遗憾地表示不谙此道了,还有的干脆说时代不同了,文学与美术分家了,我们画自己的画就够了。对于这种认识和知识修养的不当,看来主要是存在于美术教育不周方面,因而提出来和大家议论议论。  相似文献   

16.
脖子连接头与身体,是人体重要的纽带。而脖子最容易发病的部位是颈椎,颈椎发病与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常见病因颈椎病常见病因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和急性创伤、颈部炎症、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4种。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因椎间盘退行性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因地位显赫,社会交往频繁,古文题材广泛,主要涉及治国修身之道,为阵亡将领作墓志铭,为属僚友朋赠序,为丈人墨客文集题言,为文学家、政治家、学者作传.艺术风格上,师承韩愈笔法,一改桐城派呆滞平直、"窳弱之病"以及"懦缓之失",汲取骈文腴丽华美的声色,奇偶互用,借鉴两汉大赋之笔势,变方苞、姚鼐之醇厚雅洁,而追求雄奇恢宏,光明峻伟.  相似文献   

18.
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来看,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社会形态未发生根本质变的传统社会.周秦之间的社会变动,只是夏商时代部落方国相对自治的社会格局因西周"封建诸侯"的殖民统治、民族融合、文化同化,而被整合成一个民族与文化共同体的结果;而"独尊儒术",则是在大一统格局形成过程中思想调适的最终产物.然而,这是一个只有社会静力学设计、缺乏动力学认识的文化系统,它在"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的支配下走向僵化,终于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  相似文献   

19.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陈桐生汕头大学中文系此前的《史记》学界普遍认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命题,而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是一个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对立的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的观点。有的学者从《史记》的编纂...  相似文献   

20.
绝艺由来与道俱孝为仁本圣人徒。试看洪水黄郎画。何似流民郑侠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