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保险在我国已经存在了23年,但却没有一如人们期望的那样走上起步、发展、壮大的路子,反而日益萎缩,陷入“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地。但是,由于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仍应属于以政策性为主的保险业务,所以农业保险要想回到人们期望的路子上去,“立法先行”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明  吴应珍 《现代妇女》2013,(11):169-170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本文以礼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礼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适合礼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为礼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期护理保险立法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和保障失能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基础工程,属于社会法的调整范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49个国家试点城市政策“碎片化”和试点指导法规位阶偏低阻碍了制度推进和定型。立法需要遵循找准时间节点、先综合性立法后单行立法、创设性立法与授权性立法有机结合、尽早规范程序性立法内容等四个“尊重”基本原则。基于保险关系、服务购买关系与护理服务关系三个层面的各参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定位是立法的核心。保险人与保险辅助人在基金管理、经办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管理中角色地位的立法确认是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建制实行省级统筹,独立于医疗保险运行,委托市场第三方经办,以及统一管理与服务标准是管理机制立法的重中之重。制度参与主体尤其是保险辅助人的违法责任规范越详细具体越能规避道德风险。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保险辅助人多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多权责纠纷,依据现行相关法律和可能的法律创新,处理适用的法律关系立法需进一步健全规范。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许飞琼主持完成了题为《低碳之路: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的研究报告。针对此,中国保险学会7月29日主办了一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座谈会。会上,来自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的人士以及专家学者呼吁,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定为政策性保险。此外,未来要更加清晰地界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边界和侵权责任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种植业占吉林省农业生产的较大比例。因此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关乎吉林省以至于全国的粮食安全。种植业的影响因素很多,非人为因素更是占据较大的比例,因此,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王欣宇 《现代妇女》2014,(6):170-170
文章从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的法律渊源和立法基础入手,先来分析保险代位求偿制度产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遵循怎样的原则,然后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来探讨我国现阶段有关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的行使情况,从而据此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并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代位求偿制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我国儿童保护立法政策不断发展,儿童保护涵盖了儿童救助、收养、教育、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内容,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依托于儿童专项法律及国务院行政法规,以部门规章及政策性文件为主体的儿童保护立法政策体系。然而,存在儿童保护立法层级低,呈分散化、碎片化特征;涉及部门多,业务有重合也有空白;缺乏预防性措施;缺乏责任主体和罚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圣飞 《职业时空》2008,4(8):108-108
发展农业保险既是农业生产面临自然风险的客观需要,又是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在中央文件上明确提出“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制度。那么,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又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呢?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内外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金融政策之一,对于推动第一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农村农业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法国、日本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符合自身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因此,比较分析美、法、日三国农业保险政策,对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比较分析这三个国家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属相对弱势产业。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随着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中国梦等相关国家政策在三农领域的倾斜加重,农村经济体制进入了新的改革阶段,使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业保险的供给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深化改革。因此,能否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党政方针能否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一、构建地方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依据和必要性 (一)法律渊源及形式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是统一的、分层级的,包括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级.地方城乡规划立法的法律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和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其他事项作出规定.因此,我国的立法体制和基本法律规定为地方开展城乡规划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从目前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评议来看,似乎是一片喝彩声,认为它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一个巨大突破。应该说,在加入世贸组织及我国中小企业作用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下,该法的出台是可喜可贺的,它的进步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事业开始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然而,笔者认为,《中小企业促进法》在立法上尚不够完善,仍存在若干缺陷,例如法律规定政策性明显而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理顺中小企业管理机制;对中小企业权益保护不够;个别规定违反了市场化原则;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蒋岚 《职业》2007,(27)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存在的问题1.立法主体多元化,立法层次低社会保障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但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仅通过七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其他多是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青少年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的.从当前情况看,我国青少年权利的法律保护,已从舆论、理论探讨向具体的立法和执法转化:从个别条文的规定向青少年专门法律、法规和条例转化;从个别地方的立法向全国性立法转化.特别是全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问世和实施,预示着我国青少年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我国青少年权利法律保护的发展进程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的《宪法大纲》、《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中,就有保护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息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在保险活动中,被保险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个人信息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更容易受到侵害。我国保险业中被保险人信息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现状由来已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法律保护、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没有形成职业道德共识等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结合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等手段,形成一整套保护机制,才能最终使得被保险人的信息权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略论我国慈善事业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煜 《现代交际》2010,(10):15-16
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是慈善立法还很。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慈善税收立法的激励作用不充分,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今后的慈善事业立法要健全法律体系,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与慈善事业有关的财税法律制度,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立法规制,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蒋岚 《职业》2007,(33):38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存在的问题   1.立法主体多元化,立法层次低   社会保障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但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仅通过七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其他多是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相关条例、办法、决定、规定、意见等."法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立法状况与社会保障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不吻合,大大降低了社会保障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  相似文献   

18.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完善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日本,相比而言,我国循环经济相关法律在环境资源产权、环境保护法、GDP核算方法、税收法制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要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主要包括法律体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等.  相似文献   

19.
从构建法律制度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我国精准扶贫的法治现状,总结出当前存在的三个问题,包括精准扶贫立法不完善,立法层级偏低;精准扶贫过程监督管理不到位;扶贫资金管理不合理,缺乏法律保障。进而从立法层面积极建言献策,指出应制定完备的精准扶贫法律制度、实现全方面监督、构建专门的扶贫资金使用制度,从而推动精准扶贫项目的全面收官。  相似文献   

20.
陈蕊 《现代交际》2010,(4):107-107
生育权作为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然而,我国在民事方面对夫妻生育权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并不多。对生育权的法律确认和保护,不仅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这一立法理念,在维护社会家庭稳定、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生育权的姆拿和特征出发,探究夫妻生育权的冲突解决方式,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法律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