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作为哲学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人理解其对象,对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教育作为人类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与时代的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意义。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理解所生成的意义,意义彰显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广大教师出现了倦怠、焦虑、离职等种种存在危机。这些危机源于教师存在意义的遮蔽。教育意义是教师存在的根基。教师在教育中存在,教师的活动应指向教育的本质,教师存在的旨归是追寻意义。教师走出存在危机的路径是重建教育意义。生成教育意义,意味着教师通过理解过程逻辑、体悟学生发展、创造生成空间等方式,回归教师作为人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高等教育理念的根本意旨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 ,走向主体—发展性的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 ,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 ,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表现为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 ,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高等教育为培养完满的人格服务 ,就要从孤立的、片面的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高等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 ,学习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扩展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高等教育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 ,与教育整体融合 ,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 ,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4.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和寻求终极关怀性教育。终极关怀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 ,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 ,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注重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关切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教育,在此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其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两课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造教育的过程.本文力图结合创造性教育原则,探索两课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追求调研背景当代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强调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精神的培养与生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渐渐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与内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真、善、美完善人的精神品格 ,其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艺术鉴赏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 ,它的作用不仅包含在对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之中 ,而目还存在于通过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领悟而获得的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是教学结构的运动,是以过程的性质展开的。悬置目的与结果,教学活动的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生、学、知识等要素的联系方式。教学活动的过程因理解的角度不同,意义也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认识过程;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教育过程;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教学活动过程就是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相结合、相互促进的的历史过程。当前 ,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搞好素质教育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转变教育观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内容的完整性 ,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教育”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者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意见,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二是自我表现.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主要表现在学习上;而他们的自我表现则是多方面的,如性格、意志、信念、观点、学习态度、思想品质、智力以及文体活动、劳动创造、处事接物,等等.这些都是形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所主张的“和谐的教育”就是把学生的这两种职能很好地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均衡地发展.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他的精神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精神世界充实起来之后,他才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