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基本规范。由是观之,道德原则便是一种“应该”、一种“价值”,因而是道德客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对道德主体(社会)制定道德目的的效用:伦理行为事实如何是伦理行为应该如何所由以产生和推导出的实体;道德目的则是衡量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道德价值的标准。因此,要弄清道德原则,便必须一方面弄清伦理行为事实,另一方面弄清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这是道德原则所由以产生和推导出的两个前提。在此,我们只拟考察前者,因为道德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和满足每个人的个人需要已成人们的共识。 所谓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无疑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是对社会的存在发展和每个人需要的满足具有效用的行为,是有利或有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和每个人需要满足的行为,说到底,也就是利害人己的行为。因此,伦理行为可分为利人、利己、害人、害己四类。另外,行为由目的与手段构成,所以,伦理行为便又可以进而分为目的利人、手段利人、目的利己、手段利己、目的害人、手段害人、目的害己、手段害己八类。不过,实际上,目的与手段相互依赖不能独存,而这八类的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便形成如  相似文献   

2.
剖析合理利己主义马跃进一、合理利己主义的发展利己主义(Egoism)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主张追求自己利益就是善的伦理学理论,它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用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学说,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伦理学说史上...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教条之一:利益优先性原则,并将其演变成了伦理利己主义.启蒙对利益优先性原则加以论证和强化,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利益优先性原则的贯彻却最终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境地.生态伦理正是在反思利益优先性原则的基础上,试图超越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再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重新进行价值排序.弱化利益优先性原则,充实道义优先性原则,重视德性,由人为自然立法到人为自己立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道德转向,在自然面前保持人的道德自觉性,这是生态伦理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对纯粹利己主义假设的批评在经济学中早有传统,但系统地拒绝纯粹利己主义的证据来自近年来的实验经济研究。另一方面,纯粹利己主义的悖论表明,对人类行为动机的考察应该将道德、规范乃至利他纳入考虑,但这种考虑又会动摇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基础。事实上,我们应该承认经济学方法论的二重性,将经济理论划分为标准的经济理论和描述性的经济理论,前者不必考虑道德和规范等因素,而后者则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深刻地比较严复和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严复和孙中山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二人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严复主要主张新民德,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等.在利己与利他论上:严复主张合理利己主义,孙中山主张利他主义.在中西文化合壁论上:严复和孙中山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对中西道德资源都有着理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伦理史上是严复开启了中西道德整合的宝贵尝试,孙中山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代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从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道德思考出发,论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巨大价值,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存关系,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是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并深入阐明了环境伦理原则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确分析和对待当前实存的劳动利己心,研究和探索使之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公德的思想和行为指向的有效途径,是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理论工作。过去的几年,对物质利益原则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原则的意义上。但事物仅有质的规定性还不够,与道德相关的个人物质利益原则,与其说更多地是与人对这种利益的欲求程度有关。人的利益倾向始终是个矢量。在具体劳动活动中,是主动追求抑或被动接受;直接索取抑或间接获得;唯一期望抑或部分目的?对这些现实的劳动利益倾向进行科学的评价才真正构成对物质利益原则具体、微观的研究,这也是在确立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防范个人利己主义必要的一步。在此,笔者以目前议论颇多、道德评价不一的劳动利己心为主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论“利己不损人”的道德观念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利己不损人”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不矛盾,与合理利己主义也有明显的不同,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在基督教以神为主体的道德统治欧洲千年之后,费尔巴哈将道德回归于人,创立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道德论.费氏整个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发扬人类德性为主线而展开的.其中,“利己主义”作为行为道德基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牺牲”作为行为道德的最高否定形式,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行为道德基础与群体行为道德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1-17
从伦理思想史来看,西方社会伦理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基本形态: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伦理、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伦理。每种形态都是思想者从人类社会活动角度对伦理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解和掌握,厘清和界定出这三种形态,不仅是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伦理本质的需要,而且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伦理的需要。对伦理如何进一步科学地、合理地介入人类社会活动,并对其进行反思和建构,不停留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道德考量和伦理审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儒家道德伦理的内涵、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辨道德、伦理之不同涵义入手,对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内容、特色及其与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作者认为,就人文意义而言,儒家的“道德”是对人的本性及其行为准则的内在自觉性的规定,儒家的“伦理”则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秩序性道德,即人际关系之理。儒家就本质而言是以道德为本位而非以伦理为本位的“仁本礼用”的道德形上学。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德性原则、伦理原则、修养原则三大方面,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强调道德的日新和礼制的适时变化,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根本精神乃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根本精神及其一系列道德伦理原则具有永久性价值,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意味着人类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为普遍、容易和密切,而对诸如环境、核武等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共同的利益,建立普遍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唤醒和发掘个人的道德自觉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伦理和道德仍然是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最终的和最深层的支持和依托。  相似文献   

13.
<正> 集体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它完全适合于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需要,适合于在这个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及调整这种关系的需要。然而,近几年却有人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表示怀疑,甚至否定。他们提出,应当肯定“合理为己”的道德观,即认为“合理利己主义”应当是我们今天奉行的道德原则。他们的理由是,要求大多数人实行的道德,必须同时具有先进性与可行性。说什么“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固然先进,但不可能普遍地为大多数人所实行”,同时也憎恨只顾自己,不惜牺牲别人的冷酷的自私心,“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道德,既比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先进,又比大公无私的道德观更能为大多数人所实行,这就是合理的、不损人范围中的为己”。这就是说,要用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这种错误的观点,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所谓第三种道德,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而是十七、十八世纪,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多次重复,并且早已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过的观点。问题在于“合理利己主义”是不是合理的?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能不能倡导这种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李建华  李好 《船山学刊》2006,(3):174-177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是现代伦理秩序建立的前提,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道德和谐是现代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在私人领域做到合理利己、在公共领域无私利他;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发生伦理冲突的时候,则要求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并建立相应的互动性的责任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终有一死之命运的反思,亦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面对死亡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如果没有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人就不会去敬畏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也不会在敬畏感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道德”或“善”。这种“道德”或“善”,亦即“敬畏伦理”。“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畏伦理是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被世人关注,但至今未得到有效遏制。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生存发展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问题,即生态伦理原则问题。所谓生态伦理,是指以道德的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步进化,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伦理原则是人类对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 1.生态善恶的伦理原则 善与恶作为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生态善恶原则表明,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一切行为中,以不损…  相似文献   

17.
罗国杰先生以研究伦理思想史之心得,总结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结构模式、基本原则,融通古今中西建构了伦理学体系并形成德性论思想,推动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他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术贡献在于:梳理中国伦理思想史之源流,总括其内容,提炼其精华,把握其精神,分析其特点,研究其方法,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以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为重要基础和立足点,广纳不同学术资源,创新发展,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和新德性论;以中国伦理思想史为重要价值资源,创新理论、传承文明、咨政育人,创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秉承弘道立德、躬行实践之古学传统和道德精神,立德、立功、立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罗先生贡献给学界的一份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过去人们往往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各执一端 ,而忽视了互利在社会价值关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 ,应当超越利己与利他、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两极对立 ,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互利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 ,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 ,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 :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归顺社会 ,获取经济效益 ,赢得他尊他爱 ,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 ,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 ,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