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0-86
《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刊物,1981-1989年的《小说选刊》历经新时期文学的盛况。作为权威性的主流刊物,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文本力求从作家队伍、小说形态、叙事方式的演变、编辑思想和评论的导向几方面,解读1981-1989年《小说选刊》自身的发展及其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黄声波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1):36-3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的新写实小说的挑战,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里被赋予了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左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3.
张越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4)
《微型小说选刊》坚持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方针,在栏目的设置上做到适应社会生活和读者阅读需求变化,紧抓精品意识不放。实现了“纯文学刊物也能畅销”这一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杨剑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新现实主义作家关注当下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和以事件写活人物。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叙写故事 ,大多以全知的视角、顺时序的结构叙写底层社会的人生 ,采取全聚焦客观型的叙事模式 ,以情节模式谋篇布局 ,大多采取枝桠式的叙事结构。他们坚持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追求 ,注重语言的生活化。他们的创作在人物难堪的处境、故事无奈的结局、分享艰难的努力等方面 ,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乏温馨的审美风格 ,是“一片沉重而多情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张越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0(4):65-67
《微型小说选刊》坚持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方针,在栏目的设置上做到适应社会生活和读者阅读需求变化,紧抓精品意识不放。实现了“纯文学刊物也能畅销”这一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王忠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98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有过引人注目的轰动,也有过艰难的求索,其精神走向是纷繁复杂的.它在文革后,恢复了写真实的精神品格,使新时期文学复归五四文学传统,由过去的赞美歌颂变为批判的利器.在市场经济的浮躁与喧嚣中,现实主义文学由歌颂理想转向表现世俗,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努力走近存在之本真,体现了一种新的精神走向.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也一直以宽容的心态,不断吸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营养,提升精神品格,使其视野开阔,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出现在中国十七世纪的一部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在全部赤裸和真实中再现了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的历史。依据这部现实主义作品,我们可以去了解、去研究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史、时代风俗史和人的风貌史。 相似文献
8.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0,(1)
在《草房子》中,草房子房顶搭的是特殊的海边茅草,被描写为经历十多年后还显出金黄色,这不符合实际;砖窑的位置、大小、建成时间、产量等,都未做交代;细马卖羊只买红砖不买瓦,没有建成房子,让人心生疑惑。书中描写出行忽视交通工具,到镇、到县、到外省,往往都不提及角色坐车的经历;自行车在书中没有担当交通工具的功能。《草房子》中对住和行的描写,是对现实的回避,对有力塑造角色手段的轻视,没有显示出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力量,反而彰显出作者不顾现实的诗意美化。 相似文献
9.
刘文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1)
小说文本深刻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入发掘 ,精选品位高、审美信息量大的题材及对题材进行匠心的艺术处理。小说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叙事艺术 ,叙述是小说存在的前提 ,是决定小说审美价值的必然因素。串连叙述与并联叙述、省略叙述与双层叙述、延宕叙述与双面叙述等是强化小说意蕴、深化小说文本审美内涵的理想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左怀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51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1.
12.
毛琦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0-74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上最富于嬗变的名作家之一,纵横文坛三十余年来,他既不愿离开现实的厚土,又不愿在这条道路上愈走愈窄,于是竭力寻求新的解脱,在痛苦中踢开一系列现实主义既有的教条,试图摆脱窘境。然而就像已经溶入血液的东西一样,贾平凹无法摆脱现实主义的骚扰,由清新而到怪诞,他的心灵历经宁静、浮躁、颓废、绝望,从而创作出风俗画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自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 相似文献
13.
杨剑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01-104
新现实主义小说以人物难堪的处境、故事无奈的结局、分享艰难的努力等 ,使其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乏温馨的审美风格 ,是 90年代文坛上一片沉重而多情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论毛姆《刀锋》中的幻灭人生与真实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美红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1):128-130
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几位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两个文学高峰呈“摆锤状”交替摆动的局面下,毛姆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批判地汲取了前人的写作精髓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临床观察式”的小说写作模式,在内容与形式的处理上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技巧。通过解读其后期的作品《刀锋》,可以看出毛姆在经历了不同文学思潮的洗礼后日臻成熟的文学创作观: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向现代主义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刘悦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16.
饶眺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创作潮流,这类小说是利用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来体现出普通人们的生存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接近自然主义的一种写实,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变异和发展。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民间”以及富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为题材,通过描写庸常的人和其生活,描写出这些人的平凡生活和其喜怒哀乐。小说通过对生活的还原以及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活面貌等的描写,显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完成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17.
18.
来华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11-13
<芸斋小说>是小说家孙犁的绝唱.在<芸斋小说>中,孙犁勇于直面现实,终于以深邃的思想,把浮世百态从容地熔铸在一系列完全崭新的形象之中,充分显示出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时,<芸斋小说>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境界,表现出了独有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9.
苑博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44-49
“现实主义冲击波”引起文坛对现实主义的讨论后,阎连科小说《受活》的出现又激发了人们对现实主义超越性的兴趣,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对现实主义的讨论是混乱的,要么是在理论的圈子里兜风,要么是由于理论界定出现了问题而失去了讨论的大前提。因此,结合具体的创作活动,在合理的理论框架内对现实主义超越性的重新审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中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4):66-70,76
《复活》虽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但与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相比,却出现了新的关学特征,即新伪古典主义创作倾向。出现这种倾向一方面与托尔斯泰面对20世纪现实主义危机来临时所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美学取向趋于保守有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