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霞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2):4-7,41
陈垣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史学巨擘,处于中西文化冲击的20世纪,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亦时西方文明深入了解,并全方位接收西方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其西学之动力来源主要有三:其一,早年的学医从医经验使其接收了系统的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的洗礼;其二,直接从欧美和日本汲取史学研究之动力;其三,从学界友人的学术交流交往中吸取西方史学精华。  相似文献   

2.
柳Yi徽是我国现代著名听历史学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促使其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他认为中国文化重伦理道德与德治,中国史学有正史体例,以儒术为主导,而且因有史官制度而具有政治性;西方文化重个人主义、利主义及法治。西方史学远逊于中国。其中西文化观主观上试图从学理上抗拒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客观上对今人了解西方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10,30(4):32-41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其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深入,以及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而其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中西史学的异趣问题,主要包括中西史学的起源及其精神异同、中西史学的进程和史学家的学术侧重点等方面;二是有关西史东渐的过程和细节,以及输入之后中国学者对其的接受和发展,可以分为整体性研究,即对西方史学的输入及其在中国的回响作整体性、全盘性的论述和专题性研究,即探讨诸如文化史学、实证主义和心理史学等流派的传入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三是有关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人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认识自我的艰难历程。随着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当时的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引进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8.
张世保 《东方论坛》2003,(2):124-127
1自从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问题就必然面临着古今中西的选择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现代两橛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传统的;西方文化是新的,中国文化是旧的.因此,在中西文化的对决中,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为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就理所当然的是"断裂"的了.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区域化向全球化的转型之中,其核心是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因此,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社会转型的总体视野中加以审视才能确定其良莠,抽象地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在方法论上是不可取的。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的封建性、保守性、封闭性既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也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启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国要顺利实现社会转型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须拒斥一切形式的“体用”说,要立足于中国和现代,面向世界和未来,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具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注重和谐的思想和忧患意识,儒家的群体意识及义利观中包含的义利统一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包含的对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高扬、对待外国文明的开放精神、对个性的肯定和对个体权益的认同,以及合理的经济伦理观念,都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在有机融合中西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转型期需要的、既优越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优越于西方现代文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钱穆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论维度、文化的时空维度、文化的个性维度、文化的包容性维度、文化的生命力维度、史学维度等论证了中国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得出了“中国文化最优论”的结论。在当前的“国学热潮”中,重拾国学大师钱穆的精神财富无疑是必要的。钱穆的这些思想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被冷落多时的西方史学的研究,在中国史坛也勃然兴起,且成绩斐然,令人瞩目。前几年,我们已读到过若干这方面的著作,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化丛书”之一、由张广智、张广勇合撰的《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一书,无论在考察西方史学的视角、全书的布局、构架,还是在行文写作等方面,都富有新意,颇具特色。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西方史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谈谈个人读后的一些感受。(一) 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这是本书的副题,它既是对书名《史学,文化中的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是和盘托出作者写作本书的宗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即西方史学之文化分析这一课题的提出,一下改变了人们对西方史学观察的视点,以这种写作宗旨为导引,使本书有别于传统的史学史,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决策方式、治理结构、效果标准、基本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中西企业文化又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理应重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通过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推进自己的文化创新和企业发展。一要研究西方文化,找准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二要重视跨文化沟通,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体系;三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使之与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流派 ,提出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但不能为传统文化所束缚 ;我们吸收西方文化 ,但不是西方化。中国现代民族文化应该是既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 ,又超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整合中西文化冲突的价值选择模式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为整合中西文化冲突 ,近代中国先后采取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中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综合创新等价值选择模式。近代文化整合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 ,在新时期文化建设问题上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元、整体性与可分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坚持走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南社成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成长的 ,他们既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又能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在提倡文学革新、诗界革命和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西化派主张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来判断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科学主义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需要以科学为标准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派则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各派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五四"先辈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单线历史进化中,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变迁,对于中国文化脉络仔细的梳理,在多元的脉络中认识与分析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较中国文化进入西方要广而深。这种不平衡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合理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一个互补和互动的过程。中国文化应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多了解西方文化,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否则,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将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它关涉到我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与对象的选择。闻一多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后来毕业于清华又在美国留学,在他身上显示了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融会贯通。我们对闻一多新诗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涉及他与杜甫精神相通而关注民生疾苦,借鉴王维运画理入诗的创作方法,借鉴中国古典律诗的对仗艺术,以及他对西方诗艺的学习运用等诸方面。闻一多的经历对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极有启迪。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