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临桂词派需要在清词三期及其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比较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定位,也需要在晚清词坛流派纷呈、社团林立的社会时代大环境中定位,立足于临桂词派渊源、命名、领袖、团队、宗旨、纲领及其理论基础等文学流派构成要素的研究,才能认识临桂词派对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超越和创新,也才能更好理解临桂词派作为文学流派的价值作用,确立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词创作与词学理论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又以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常州词派宗主张惠言最具有代表性。三位词派领袖,创作各有成就,理论各有建树,体现出创作先行、理论自觉、双向互动、繁荣词派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后期,词学理论家大致可分为两派:曲词派和诗化派。前者沿袭晚唐五代以来的观念,从音韵角度强调词体的特殊性,更多承认词体娱宾遣兴的功能;后者借助传统诗学,构建词体诗化理论,拓展词体的表现功能,使词体向诗歌反正。在词体向诗歌反正的历史进程中,诗化派以其杰出的理论建树,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而曲词派也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诗化派的影响,在情趣、意境、风格、结构、修辞等方面流露出来,对词体诗化理论的成长有襄助和补苴之功。  相似文献   

4.
清代常州词派出现了妇女词的繁荣。清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注重才智,另有家学的熏陶,提高了家族中女性的文化素养;发达的学术、独特的学风,以及常州词坛的繁盛,为清代常州词派妇女词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常州文人对妇女创作的褒奖,也促进了常州词派妇女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词占有特殊的地位,百派回流,名家辈出.从词派理论的贡献、词派的时代精神、词内容意境的开拓以及清代词家为地位的抗争等几个方面揭示清代词派在清词发展史中的作用,并在最后得出众多流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词为小道末技局面的结论,而词学依然徘徊在文坛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王鹏运是晚清词坛上非常重要的词学大家,也是一名兴一派风云的领导人物。作为临桂词派的创始人和中坚力量,王鹏运与该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词作风格、词学文献、词学思想方面均导夫先路,在临桂词派的形成与发展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由此成为该词派的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7.
唐圭璋是现当代词学大师,也是民国时期传统词派的主将。清末及民国初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及现代词派词学兴起,并展开了对传统词学的批评。唐圭璋对《人间词话》和现代派的词学观点进行了批驳。唐圭璋继承并发展了常州词派、晚清四大家的词学思想,坚持“重拙大”的论词宗旨,指出《人间词话》的境界说和隔与不隔之说的理论缺陷,批评“境界”说缺少“情韵”,强调含蓄蕴藉、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的美感,指出王国维的“不隔”乃专尚赋体,以白描为主。唐圭璋回应现代词派对梦窗词雕琢的批评,并对梦窗词的艺术价值作了新的阐释,指出切磋琢磨、始成精品是梦窗词的审美特质。王国维、唐圭璋二人晚年对自己早期词学皆有所反思,体现了大师的风范。唐圭璋是第一个正面、系统对王国维及现代词派进行批评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期,松江地区出现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文社--几社,它除了聚集文士研习制艺举业之外,还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云间词派的生成和兴盛与几社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1)几社浓厚的诗酒唱酬风气是滋养词学的绝佳土壤,云间词派是几社的衍生物,而词派生成后又与几社形成一种互动关系.(2)几社领袖陈子龙在云间词派的生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几社与云间词派有较长时间的重合存续期.几社为词人提供了一个赋词唱和、切劘词艺的最佳场合,为储备、培养词学人才提供了一个基地.云间词派对松江府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促进了江南环太湖一带词学的兴盛,从而为清词的中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谭献是晚清一位词学大家 ,在继承常州派张惠言、周济词学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创作和整理词集的经验和心得 ,提出了新的词学观点 ,进一步完善了常州派词论 ,对中国词学理论有杰出的贡献。谭献的词论主要有 :一、继承常州词派的观点 ,继续推尊词体。二、在词的创作方面 ,提倡比兴柔厚。三、在词的鉴赏批评上 ,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10.
某个文学流派在诞生之初的组织形态、存在面貌对该派文学风尚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常州词派形成过程中,师徒传承是该派词学思想得以发扬和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将词人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之一;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友朋之间的交往切磋,它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影响着常州词派的形成和发展,甚至为常州词派的未来衍变埋下了具有预示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