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将全部人类艺术的发展纳入到了由象征而古典而浪漫的庞大体系 ,其核心是绝对精神表现论。真正的艺术评价和艺术理论应该构建在唯物的、客观的历史事实之上 ,运用相互补充的方法 ,才能对艺术作出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顾恺之的画论标志着绘画理论跳出教化功能的束缚,在保留了大量技法运用经验的同时强调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其后王微、宗炳在理念深化与领域拓展的方式上进一步发展了顾氏的理论.齐梁之际,谢赫的努力正式架构了中国画最初的审美体系与技法体系,并在评论时强调目鉴样本数量、综合驾驭画题能力以及创新性的重要,为后世论画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但其给予顾恺之劣评的事实亦反映了是时画家客观理念的局限;而姚最、萧绎则从艺术传承与审美拓展的角度丰富了谢氏的体系,最终促成了品格论的正式成形.  相似文献   

3.
“精致穷”作为一种青年人标榜自我的方式在最近几年悄然兴起,“精致穷”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超前消费现象,而是关涉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命题。中国当下的结构性富裕催生了“精致”与“穷”的并置表达,巨大的反差并没有导致二者断裂,反而因为一个停滞的、受困扰的主体而被密切关联起来,因为人自身的停滞使得精致身价倍增,并成为一种支撑、拯救青年人的有效手段。精致并非一种纯粹美学意义上的吸引,精致让当代青年人将自己的欲望进行褶皱或碎片化处理,完成一种去秩序的解放和心理脱困,并实现自身内在性的丰盈与完善。在青年人那里,精致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成就,正是因为成就感的获得,当代青年人有意、无意地将“精致穷”合理化了。其实当下青年人追求的“精致”仅仅是一种多方合谋的结果,是各种“美学人”将生活转化为艺术谋划的结果。这是一种感官愉悦而非审美愉悦,也是一种文化假晶而非结晶。片面追求风格和形式,甚至为了精致的风格而变得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过渡期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牛乐 《兰州学刊》2005,(1):257-258
绘画的一切表现因素,无论笔法、色彩、还是形式和构图,都可以纳入绘画语言的范畴.绘画语言对于绘画艺术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先行,绘画语言的思辩价值先于绘画的过程而存在.对于绘画语言的领悟和运用,应当成为绘画艺术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霍金于2004年对自己的黑洞理论进行修正,认为万物进入黑洞后,经若干年的演变,会重新开始新的轮回。而这一理论与老庄的熔炉理论极为相似。黑洞理论与熔炉理论的哲学基础都是循环论,而且都认为这种循环是无止境的,物质在不同的循环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赵黎波 《兰州学刊》2009,(3):204-206
新时期之初,刘再复的“主体性”理论将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加以总结和理论化,同时又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指引性的影响。它将“文革”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文学批评上升到理论高度。主体性理论是在“文革”后这个时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及强烈的现实意义。但“主体性”理论却力求将这种具有鲜明针对性的理论话语上升为普遍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与党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创新“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实现“三个代表”,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要正确地处理坚持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梁启超肇其端,中经侯外庐先生大力抉发,方以智的思想在近60余年的时间内被学界进行了深入而多元的挖掘。而这之中,其"质测"与"通几"之学则是被研究的主要方面。综合分析学界关于此问题的诸多研究,并征诸方以智的具体原典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方法论层面的立意与考察才是理解方以智"质测"与"通几"之学内核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与时俱进,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本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利益人”的新人性理论和相应的新管理理论U理论,在1997年年底被运用于省高新技术企业某集团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笔者直接参与了该集团公司的高级决策层和高级经营管理层并任人力资源与人事主管,与公司高级经营管理干部一道,运用“利益人”的人性理论和u理论对企业的经济体制、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等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造和改革。这两个理论的运用对企业运行机制施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调整了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二、建立了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利益保证机制;三、建立了有效的企业利益分配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是"人文理论"与"文人理论"的统一,每一个从事社会知识或自然知识研究和教育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切实有效地纠正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忘本"倾向、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忘本"倾向、对自然知识的"忘本"倾向。  相似文献   

12.
理论之后的观念的出场与热议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当代西方学科互涉中所展现出的理论融通困难与阐释裂隙问题,也就是理论的限度问题,在中国则仍然是一个西方理论的本土接受与本土应用问题。面对后理论、反理论、理论的抵抗乃至弥漫甚久的理论危机论,仅着眼于某一人的观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理论之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描述作为一种理论的理论之后观念,需要的是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发展脉象和思想裂变现实做深入研究,特别需要对理论发展范式做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周煜路 《理论界》2010,(5):84-85
马克思的"议会迷"这个概念指所有迷信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人。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解析,我们可以推出马克思关于现代国家中立法权的一些具体思想,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对于国家的工具性与自主性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提出双师化教育的理论,旨在开阔思路、扩大视野、探索走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困境,不唯我有、但为我用,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双师化的教育,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中国文化理论最需要的,是在文化主体性的现实建构中来探讨文化认同问题,在肯定性、实质性的文化思维中来落实文化主体性。张旭东的文化理论最基本的困境在于其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思维的“外部”立场,与其“文化政治”的探究主题所要求的文化思维的肯定性、实质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张旭东案例的探讨可以看出,今天中国文化思维和文化理论的最迫切要求,首先是重返现实的文化意志和文化主体性力量的“内部”,在思维自身作为一种肯定性的“意志”和理论自身作为一种“实践”的层面上,重建生活世界的价值实质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并将“内部”和“外部”同时把握为“同一的主一客体”的文化思维辩证法,以包含内在的文化决断、文化认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理论本身的“完成”,来实现对于“外部”性的肯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提出了“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 ,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以德治国” ,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 ,对于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 ,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一、“以德治国”的理论探源所谓以德治国 ,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