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的统一,出现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社会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到两宋已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元代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事业,继两宋之后,又取得了新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元代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战乱动荡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空前大统一。元代疆域辽阔,过于汉、唐。“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辽远的边疆地区加强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各族人民的交往大为增加。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建设边疆,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试论元代科尔沁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吴柏春,阿古拉畜牧业在元代(在此包括蒙古国及三汗时期),畜牧业是很发达的(科尔沁畜牧业是其中的一部分)。究其原因:(1)与其畜牧业政策有密切关系。畜牧业是元朝的主要经济之一,为此,元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而在历史上作为统一时期的执政民族,当然可以是汉族,也可以是少数民族。中国历史上,在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前,还没有一个少数民族或其建立的王朝能够统一全国。元朝的肇基,元朝的一整套统治方式制度,对后来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建立的清朝,在巩固和发展对全国的统一事业方面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阐明这一历史现象,除了从元朝本身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原因来理解外,还应该追溯到元朝建立以前的宋、辽、金时期。这里仅从宋、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研讨与元朝统一有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统一的元朝,其地北喻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幅员之广,户口之夥,贡税之富,当倍秦汉而参隋唐”。元代疆域,户籍之所以超过秦汉和隋唐,就在于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内地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出现的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互相割据,消除了人为的政治藩篱。统一、稳定的社会,为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经济史中,屯田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早在蒙古萍国时期,蒙古社会经济中就已出现屯田。当时,尽管屯田在设置地区、规模、数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蒙古族进入广大农业地区以后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统治,以及元代屯田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忽必烈当政不久,元朝正式建立,屯田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兴盛起来。元代屯田有着特殊的组织系统,各个系统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元代国家空前大统一,云南地区作为元朝的一个行省,第一次归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之下。蒙古人、回回人、汉人较多进入该地区。各民族间联系加强,各民族文化与婚俗相互影响。这有利于缩小西南边地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差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五户丝制是元代特有的一种赋役制度。它产生在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的初期。本文从它的确立、内容、执行情况和历史作用等方面,对这一制度作了简要的叙述。指出了它的妥协性、过渡性;肯定了它在缓和中原地区各类矛盾、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促进蒙古社会封建化和加速元朝统一诸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探索游牧民族统治者治理农业区的规律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9.
元代的民族语言学校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实现了空前的全国大统一,在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汉人、蒙古人、回回人等多个民族。为适应大统一的政治与经济需要,元政府下令创制了八思巴蒙古字,下令从中央到府、州、县开办蒙古字学,下令开设回回学,教授亦思管非文字(波斯文)。蒙古字学和回回学以孔孟经典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民族语言的人才。加强了元朝国家的统一,增进了中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0.
"泛滥赏赐"是元代社会的一大特色."泛滥赏赐"至迟从世祖朝即已形成,井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泛滥赏赐"对元代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元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但终元一代也未能克治这一元代"财政上的癌症".元代的"泛滥赏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较长时期的分裂局面。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之大,疆域之广,为“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为祖国今日辽阔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统一,加强了国内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元朝的建立使我国迎来空前的大一统,在稳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元代游记取得了重大发展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边疆纪实游记形式,元代游记不仅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而且为当代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3.
一、元代诸路蒙古字学的设置及其行政管理机构元朝统治者统一全国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逐步确立了推行汉法的指导思想,并做了许多具体的事情.但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他们也逐步意识到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他们对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有深刻的认识:“朝廷草创,未遑润色之文”,进而意识到,在广大汉人、南人聚居地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及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元朝正式纳入统一国家版图,至此,全国藏区成为统一国家的一部分。藏传佛教到元朝时已发展成为藏区的主流宗教信仰,并且影响着藏区方方面面的事务。因此,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不断规制和调整就成为元以来历朝对藏政治策略运作的首要任务。鉴于这种重要性,元明两朝中央政权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实施和立法调整,主要包括册封宗教首领、礼遇喇嘛,设置中央和地方专门管理机构,扶持建立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不断强化了统一国家主权、保持了藏区社会稳定、促进了藏区经济相对发展,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国家如何管理藏传佛教宗教事务和藏传佛教如何谋求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兰州社会经济结构中农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与发展.兰州地处甘肃中都干旱地区,水对于兰州地区的生活、生产来说是显得特别重要.水利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这里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而且也冲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面貌。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勤劳勇敢的兰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利资源,以解决居民饮水及土地灌溉,尤其是明清两代,在政府的重视下,兰州地区的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明清时期兰州地区的人民还发挥地方优势,在黄河沿岸发展建成数量可观的水车,水磨、水碾等水利设施,有效地发展了当地灌溉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兰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庆经晋安达黄平一线,元代首次开通此道并设置了驿传,是元朝在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元代交通的开发和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云南行省的经济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移民屯田、城镇商贸、朝贡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庆经晋安达黄平一线,元代首次开通此道并设置了驿传,是元朝在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元代交通的开发和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云南行省的经济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移民屯田、城镇商贸、朝贡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地处江淮之间的芍陂,是我国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之一,长久以来对当地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元时期的芍陂并非如清人《芍陂纪事》所说的“官无修整”,相反,宋代曾至少10次修缮芍陂,从而使其达到“溉田万顷”的规模,并为元统一后芍陂灌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元朝政府在芍陂灌区组织屯田,规模逐步扩大,几乎贯穿整个元代。芍陂屯田既能解决军需用度,也能使芍陂水利工程做到用、修结合,从而得到保护;军队长期屯种可以减少围陂占垦的情况,还具有吸纳俘虏、平定地方叛乱的功能。元代继承了历代的重农政策,以鲁明善为代表的安丰地方官员亦重视总结和宣传农业生产技术,为芍陂灌区一带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尽管当地偶有水、旱、蝗灾等发生,但元朝政府十分注重对安丰路特别是芍陂屯区的赈恤。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一种看法,即认为元代的中国社会是历史上的大倒退。最近又有人认为“整个元朝一代,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大倒退时期,而且是整个历史文化的一个大倒退时期”。其实,只要对元代的整个历史实事求是地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就不难得出一种相反的结论。本文不讳浅识,仅就元代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就,提一点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水利建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西北地区的甘宁青三省,向以气侯干燥,雨量稀少被视为贫瘠之区。因而这三省农业的兴废,几全靠水的有无。实际上开发这三省的经济,也莫不以兴办水利,增加生产为第一要务.水利建设,一般分兴利与防害两种:前者如灌溉农田,增加生产;发展航运,便利交通;开发水力,促进工业等。后者如修筑堤防,以保障人民之生命财产;垦殖林牧,以保持水土等。西北的水利事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发展航运、灌溉、水利上都有不利因素,但考诸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水利事业在西北各省也有相当辉煌的成就,本文仅就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的水利建设事业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