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 8 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出生性别比出现了明显偏高且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与担心。文章分析了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的关系 ,并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婚姻后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 ,从而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流程图,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提出并区分了“时点出生性别比”与“时期出生性别比”的概念。认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性别选择技术是主要原因,性别比偏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两点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自然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攀升,泉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在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为了解泉州市现阶段出生性别比的真实情况,泉州市人口学会在2011年6月底就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本文统计了传统观念,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科技因素对泉州市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并对制定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的分析,得出外来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引起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主要原因的结论。在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控制上海市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的基础上,利用1982年以后的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出生性别比的年均增长率,并据此进行总体及分类比较,认为:2000-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持续上升过程中已呈现出减缓趋势,这种减缓由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婚姻市场调节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及合理的制度安排等因素促成,是男孩偏好“真性弱化”和“假性弱化”交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生育政策、经济状况对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幅度大、增长快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生育政策、经济状况与出生性别比相关关系的分析,得出:(1)以生育政策率为1.5~2.0作为分界线,生育政策率等于该值时,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出现偏高的态势;高于或者低于该值时,逐渐趋于正常值域。(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处于3 000元时,出生性别比最高;低于该值时逐渐上升;高于该值时逐渐出现下降的态势,并趋于正常值域。(3)生育政策、经济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有限,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在生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因此,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该着重于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造,通过构建社会性别平等机制,形成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远期战略和近期战略相结合的综合框架。  相似文献   

8.
我国出生性别比出现罕见的"六连降",但下降趋势缓慢,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依旧明显。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影响妇女地位而影响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从而影响出生性别比。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使得男孩偏好依旧存在,从而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缩小男女在经济收入、社会保障上的差距,男孩偏好终会减弱,出生性别比也将会回归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B超的滥用、强烈的男孩偏好以及对非法流产行为监控的失效共同构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充要条件,三者中任一条件不满足都不可能出现出生性别比偏高。尽管B超发明和滥用前出生性别比并没有异常,但也不能说出生性别比偏高与受教育水平、传统文化等因素无关。事实上,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男孩偏好和B超的可获得性而影响出生性别比。由此出发,促进出生性别比回复正常,短期内应标本兼治,以治标为主———坚决禁止B超的滥用,关键是加强立法和管理;长期内则必须治本———消除男孩偏好,关键是加速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天门市(县)的调查,认为女婴漏报,溺弃女婴均不是这里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在考察了孩次出生性别比、中期人工流产性别比和对比B超诊断仪广泛使用前后的出生性别比后得出的结论是:B超诊断仪的滥用造成了天门市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升高。这一结论也应当可以用来解释大量与天门市同类型地区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状况,会对未来人口发展、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且地区、城乡、孩次间差异拉大。这一现象产生既有社会的原因、历史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现实的原因。综合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问题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湖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的分析,在强调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下,提出借鉴交通红绿灯电子监控的方法,发明监管B超性别鉴定的“电子眼”。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收效甚微,通过"禁止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入"刑"遏制性别比偏高成为社会热点。从人口学视角出发,构造立法后的人口数量成本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方程,测算结果表明,立法后带来的人口数量成本可以接受,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明显,立法具有可行性。而且立法还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立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规律,从时间与空间演变过程分析,认为影响广东省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文化与民众对人口政策的博弈.文章最后提出,在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与控制人口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口控制后,我国人口总量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认为,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是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根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现行人口政策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多年来,各种产前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不断普及为选择性人工流产、引产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在作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诸因素中,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生育是其直接原因,它主要表现为一胎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二胎及以上出生性别比偏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男女性别比进一步扩大。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并非男女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且其危害性并未达到需要刑法规制的程度,现有法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因而不需要将其入罪。应当基于刑事政策的立场制定更好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