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团队创新信息关系的自动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替代了效率和质量等因素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核心竞争优势.团队创新中会产生海量的信息,研究提出了团队创新信息关系的自动识别方法以用于信息组织,并应用于实际的团队创新过程中信息关系自动识别模型的建立.在该模型中,对词频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特征词分级处理"、增加"小句数量"特征和增加"上一评论信息的态度"特征三方面改进,以提高识别准确率.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实现了评论信息与方案肯定和否定关系的自动识别,可以辅助人对团队评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提高了团队创新过程信息组织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基于博弈论的经济网络理论嵌入到复杂网络理论中,通过设计一种新的小世界网络结构演化机制,利用计算机仿真探讨了集群中企业的合作程度的变化规律.对近年来一些学者建立的小世界网络中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进行了改进,令网络中的企业(用网络节点表示)采取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此模型对企业网络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和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团队生产及底层员工生产组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是企业安排底层员工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生产过程中信息的产生和交流的基础 上建立了底层员工作为单个团队生产的模型. 模型分析表明, 单个团队的产出随着团队规模的 增大而增大, 但是增加团队规模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改进团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团 队产出的上限. 当底层员工人数众多时, 员工容易陷入信息包围之中. 分析了对底层员工进行 团队分组的必要性, 并在单个团队生产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团队分组模型, 讨论了信息技术的进 步对底层员工团队小组最优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知识创新团队激励机制设计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首先描述了团队创新中"搭便车"现象和由H0lmstrom设计的激励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解决免费搭车问题的激励模型,最后结合算例与原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可通过纳什均衡实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5.
类似于团队心智模型是对团队知识的表征,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是对团队时间的表征。借助时间维度理论和团队心智模型理论,进一步拓展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构念的内涵,并遵循合理的量表开发步骤,开发出团队时间心智模型构念的测量量表,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关于"团队共享时间理解"问题的研究打下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教育必须从和谐的学校和和谐高效的教师团队抓起.教师和谐、学生和谐、师生和谐是学校和谐的核心和关键,而创建高效和谐的教师团队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在素质教育、均衡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背景下,和谐高效的教师团队的建设应在新的团队观、团队冲突观的指引下,以"终身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念为支撑,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归宿来积极推进,从而夯实和谐教育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曲刚  王晓宇 《管理评论》2021,33(12):230-239
在以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团队中,动机和行为对团队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社会分类-信息加工模型,探究了互动动机多样性如何影响团队反思和团队相似度感知,以及二者又如何影响团队绩效.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58个团队的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App设计团队中,互动动机多样性与团队反思和团队相似度感知负相关,团队反思有利于提升团队创造力和团队满意度,团队相似度感知有利于促进团队满意度,然而其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互动动机多样性在团队中发挥的消极作用,探明了不同视角下互动动机多样性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激励机制直接影响科研团队的运作效率和目标的实现.在分析科研团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培训激励实现对团队成员职业生涯的管理.建立了基于博弈论的培训激励模型,通过模型分析给出了定量化的培训激励策略,给出了科研团队采用培训激励策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鲜于波  梅琳 《管理科学》2007,20(4):62-72
标准扩散是现代产业经济中的重要问题.主要采用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基于agent的计算机建模技术,结合行为博弈学习理论中的EWA算法,对网络外部性下标准扩散过程中的适应性预期进行研究.基于个体在局部网络中的交互作用和个体行为的学习演化与预期自适应调整,通过计算机仿真就适应性预期对标准扩散的影响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体适应性预期在标准扩散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扩散中的"涌现"现象,个体邻域结构的随机性对标准扩散结果及其最终分布状态有很大的影响,个体预期能够逆转标准扩散中的先发优势,预期速度调整因子在不同预期强度下有完全不同的影响,个体对新标准的较高预期也是新标准得以扩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应急管理团队成员间信任模型.在追溯有关团队信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应急管理团队信任因素的假设,运用AMOS4软件建立了该问题的结构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创新网络结构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正式创新网络对于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社会具有充满"人情"味的特征,研究非正式创新网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非正式创新网络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之上,对非正式创新网络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初步研究了非正式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非正式创新网络同时具有小世界以及无标度特性.  相似文献   

12.
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世界网络在理论上被广泛认为是可以激发创造力,提高整体绩效的,但其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研究构建了9个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合作网络,分析了其小世界特征,使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小世界性对整体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强的小世界性,会促使更多的创新产出。进而讨论分析了此结论对国家和地区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企业选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现实网络中由于一些保护措施的存在,使得一些超负荷的边并不会立即从网络中移除,提出了超负荷边崩溃概率的机制,并构建了一个超负荷边带有崩溃概率的相继故障模型.对比了BA无标度网络和WS小世界网络上遭遇两种边袭击策略导致的全局相继故障现象,探讨了崩溃概率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边袭击策略的影响,并分析了网络有效预防相继故障发生的应对策略.数值模拟和理论解析的一致性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仿真方法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对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下的最优集体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以较高的平均聚集系数为特征的规则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以较高的小世界系数为特征的小世界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以后,以较短的最短路径长度为特征的随机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本文通过对上述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上述结果是由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知识特征和技术机会。第二,产业知识特征会影响产业内部的知识流动和企业实现知识重组的能力,而技术机会的多少会影响企业搜寻并发现创新机会的能力。第三,较高的网络平均聚集系数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而较短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有利于企业搜寻并发现创新机会。最后,本文提出了以上结论对创新政策制定者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Some organizations collaborate with other partner organizations to reach common goals, establishing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The governance of the network is often enacted by an interorganizational governing team composed of the directors or top managers of the partner firms. This team plans, manages, and supervises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twork’s common goals. The success of the network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members of the governing team.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a multilevel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the involvement of governing team members in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We examined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as a team level construct, and individual involvement in management activities is partially mediated by individual affective commitment. Using a sample of 101 respondents belonging to 28 interorganizational governing teams, we tested a multilevel mediation model. Results showed, as expected, a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 of team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on individual involvement through individual affective commitment. However, unexpectedly, team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also showed a negativ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individual involvement.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highlight the need to also consider the “dark sid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we propose potential mediators to explain the unexpected negative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6.
物流产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锐  杨建梅  姚灿中 《管理学报》2010,7(3):406-411
将研究视角从微观转移到宏观,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物流企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分析了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属性,结果显示该物流企业竞争关系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与无标度特征.最后,针对企业竞争网络的拓扑结构属性进行经济解释,指出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为分析企业竞争关系和企业行为、制定产业竞争政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某地移动客户的通话数据构建电信社群网络,并对其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电信社群网络并不满足小世界特征,而且该网络的演化是以边生长为主导。基于该结构特征,构建电信社群网的演化模型,发现网络非均匀性与节点的朋友圈数目、连接概率和新增节点边数有关。其研究结论对新运营商通过营销策略的制定,推动电信社群网络快速向小世界网络演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管理学报》2012,9(10):1475-1483
通过刻画集群主体的理性创新合作决策行为,建立集群创新合作网络演化模型,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规律及拓扑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率越高,网络越快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其资源配置效率及公平性也越高.知识非完全溢出情形下,出现合作主体间的影响力异类匹配,网络具有普遍的小世界性特征.知识的互补性并非建立创新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潜在合作伙伴的网络位置也是独立于知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stributed project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Although prior research has documented that dispersion among project teams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project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IT as an enabler of communication to bridge the spatial distance among team members in distributed networks has not been empirically studied. We focus on the role of IT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dispersion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using projects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We find that IT mitigat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eam dispersion on project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high information volume projects. Our central contribu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pirically tested model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al impact of IT as a vehicle to bridge spatial dispersion among distributed teams that are engaged in knowledge‐intensive work.  相似文献   

20.
Individuals' knowledge networks are widely considered to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rganizations. Whil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networks as a primary driver of social capital have recently receiv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ttention,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s' network building have not yet been adequately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how certain team‐level properties affect team members'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networks through the course of a team project. Using data from 430 team leaders and team members pertaining to 145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s, we test cross‐level hypotheses using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am's percep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sharing climate, the team's networking preference, and the team's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networking for project success positively affect individuals' network building. Furthermore, a team's perception of the adequacy of its technical competency and a team's perception of the adequacy of its material resources inhibit team members' individual network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