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世明 《求是学刊》2006,33(3):120-124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进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讲,艺术、宗教、哲学同属于解答世界和人生之谜的思维方式。可传统西方却只重视对世界和人的逻辑、宗教解说,艺术反被排除在可能解说世界和人本质的领域之外,艺术思维也被说成人类意识形式的最低级形态。进入现代,西方对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评价却发生了逆转,艺术摆脱了只能模仿表象世界和取悦感性生命的恶名,从人类意识的低级形态一跃而升腾为最高级形态,它代替逻辑和信仰成为了真正能揭示“存在”的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评价的转变,导致现代西方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出现了新的进向。表现为:艺术文本,从观念的客体变为实在的客体;艺术功用,从唯美愉悦转向功利实用;艺术语言,从感性形象转为抽象思辩。  相似文献   

3.
邓福舜 《求是学刊》2001,28(3):87-91
东晋兰亭诗的创作源于一种新的山水审美观念。山水之本体是“道” ,兰亭诗人以“玄”应对山水 ,把山水之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诗人的逍遥之趣。兰亭诗的审美经验主要表现在 :将身心共融于山水 ,求得身心俱畅的状态以及对山水景物的独特体悟。兰亭诗矫正了玄言诗理过其辞的情况 ,对山水美的进一步发现与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探索通过诗歌艺术在山水文学中表达情感和人生感受方面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人们指望发展理论解答以下3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富,而南半球国家却那样穷?”“如何解释南半球国家的生产增长率和福利的不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如果把强调生产因素的发展论和所谓的依附论排除在外,发展理论几乎没有解答第一个问题。另外,我们发现第三个问题同第二个问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二个问题属于历史问题,第三个问题则针对的是未来。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要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与黑格尔的“我们现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观点基本上相一致,区别只在于预见到共产主义光明前途的马克思并不悲观而已。笔者认为这种“相一致”论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是孤立地从字面上简单比较而产生的误解。其实,这两个论断是完全不同的,马克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进行理论划分时,对“形式”这个概念似乎很难给予确切的界定并确定其内涵。通常,人们也把一切与“内容”沾边的东西都放到了“形式”的对立面。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等在被传达出来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信息。传达这股信息的负载物,我们则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艺术家直接表现的艺术信息,而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 “艺术…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物质生产为原点,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为两个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性艺术、商业化艺术、自由艺术,乃是马克思艺术哲学勾勒出的艺术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理论框架,突破了单一的艺术意识形态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艺术与城市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代表着城市文明的最高本质,是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的东西。在城市文明的更高发展目标与阶段上,可以发现作为美的直接表现形式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的本质联系。艺术是文明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辉煌的文明,都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伟大艺术。艺术可以使我们摆脱与世界的实用的功利性关系,实用性是不自由的,功利性是不愉快的。在文明时代中,正是由于各种物质性力量的片面发展,使人类的理性需要彻底抑制了感性的需要,这是文明人生活格外沉重、不自由、不愉快的根源。要想改变或减轻文明的异化,首先需要改变轻视艺术的实用主义态度,承认艺术与审美价值,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文化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实践中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框架,对于当代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现实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艺术之城”建设对上海、“艺术之都”建设对长三角都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引导与带动作用,使上海与长三角都市群摆脱其“经济发达,文化简单”的初级文明形态,并对中国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某种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理论和艺术变相论都承认“变”在文艺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但是对“变”在文艺活动中的主导性决定意义二者的看法有根本性分歧。“陌生化”理论认为,“变形”是艺术的“铁律”,构筑在旧因素基础上的新文艺必须通过源源不断的变形、变异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变”是文艺创造的内在原动力,没有变化的重复就意味着文艺的死亡。而“艺术变相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是“雅俗共赏促成了变相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的《试论审美的艺术观》(以下简称《试论》),是近年来还不多见的一篇比较系统地论述艺术观的文章。它探索了艺术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按何新同志自己在《试论》中所说,这篇论文的目的,就在于“尝试”“向艺术理论中的某些禁区进行冲击”,以求得“理论上的突破和解放”。这个主观愿望当然是无可非议而应该充分肯定的。文中有些问题的提出,也确有启发。然而,读完全篇论文,我个人却觉得,何新同  相似文献   

12.
1981年下半年,两本论述企业管理的专著:W.尾内著的《Z理论》和R.帕斯卡尔、A.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成了美国的畅销书,这在美国出版界是罕见的,而所谓“Z理论”也风行一时。W.尾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按照他的观点,日本的企业组织形式(J型)表现出同质、稳定、富有集体主叉的和谐精神,并采用事实上的终身雇佣制度。而美国企业的组织形式(A型)则表现为异质、流动、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意识薄弱、缺乏相互间的亲密感、更富于个人主义的色彩。尾内把自发掌握了日本企业经营特点的美国企业组织称为Z型企业组织,从而提出了与D.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Z理论”(X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从根本上说是懒惰的、无责任心的,因而需要不断加以监督;Y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勤劳的、责任心强的,因而需要激励和赞扬这样的本性)。《Z理论》和《日本的管理艺术》两书引人瞩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美国有不少人要求对不合理的旧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愿望。但对此理论持不同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有人认为,《Z理论》中提到的管理方法不符合美国国情;有人甚至完全否定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下面,我们分别译介法国和美国报刊上对这两本书的两种不同的评介。  相似文献   

13.
评《艺术对心理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萨拉逊在《艺术对心理学的挑战》一书中令人信服地论证说,“艺术表现和艺术发展的能力是普遍的”,但大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在人生早期就被扼杀了”。创造性火花的熄灭有许多原因,萨拉逊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查、思考和探索。萨拉逊对创造性冲动的普遍性的探索正失去意义:事实上,他最终思索了以下观点,即“一般观点如何迫使我们思考人是什么和人能成为什么”。萨拉逊的文体极其明晰,其论证清楚,描述直率。这不是一篇其目的主要是困惑同  相似文献   

14.
一、结构与主题的完美结合长篇小说的结构规律与交响乐的结构规律往往有相一致之处。《歧路灯》的结构艺术就暗合了交响乐的结构规律,使广博、深厚的社会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有“主部主题”,也有“副主部主题”;有“主旋律”,也有围绕“主旋律”建构起来的复杂而又和谐的衬音。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的“主部主题”,即:劝诫青少年,要近正人,远匪人;读圣书,守封建礼法。如果不细心体察作者的意图,就很难发现散在“主部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从本期起,我刊将不定期开展“美学在当代……”的讨论。栏题中的删节号,已经表明了这个讨论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乃至参加讨论者的广泛性;更深刻地联系时代特征、现实发展、文化环境、社会心理、审美趋势、艺术’创造、历史遗产的实际,贯彻双百方针,实行文责自负,也是题中自有之义。为建设既不拒辞中外美学理论的思想资料.又具有当代色彩,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原则,又富于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进行严肃的探讨,这乃是我们的用意。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生产过程理论,艺术生产分为广义生产过程和狭…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有的地方改革开放卓有成效而有的地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艺术水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反复强调,要“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并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些话的深刻意义,结合总结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中努力学会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带头干、允许看、不争论”的领导艺术.一.“带头干”的艺术 各级党委领导同志要带头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戏剧冲突艺术刍论温莉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有了深刻真实的戏剧冲突,才有可能全面而深入地刻划人物性格;反之亦然。杂剧《西厢记》之所以会产生深远旷久的艺术影响,与剧作家王实甫真实深刻再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冲突有着直接的深层次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8.
历史老人是严肃而公正的。有那么一些文学现象,当初着实行时了一阵子,但受不得时间的检验,不要多久便如过眼烟云褪色了、消逝了。而茹志鹃写成于一九五八年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虽曾历二十几个春秋,但它的艺术特色依然闪耀着光华,并对我们当前的短篇小说创作如何发扬现实主义传统,何以能既增加艺术容量又缩短篇幅,怎样提高格调,扩展文路……都会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一、浑然天成点石成金恩格斯曾经给现实主义下过经典式的定义:“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既与浪漫  相似文献   

19.
一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一个又一个假说记录着探寻的轨迹,构成不断演化发展的艺术本质认识史。回顾这一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往往偏重考察诸多假说的差异而忽略它们的共同。试以不少论者乐于提及的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艺术摹仿说”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艺术表现说”为例,人们往往强调前者主张艺术是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后者主张艺术是主观世界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似乎一为客观,一为主观,二者截然对立。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种看来迥乎不同的艺术本质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一致性。其实无论古希腊的艺术摹仿自然也好,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言志”、“诗缘情”也好,这里的摹仿  相似文献   

20.
重视空间问题,重视“时空压缩”这类全球化时代的新颖现象,不言而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由于误解而错失了从马克思资本学说对之进行深层阐释的可能性,将会是十分重大的理论损失.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表现出来的在某种意义正是一种“空间主义”.“空间转向”论者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误读为“反空间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乃根源于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读.他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笼统地否弃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理论之传统,需要修正的只能是卢卡奇所发展的黑格尔主义式的批判理论传统.且由于他们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误读而对“时空压缩”现象处于一种浅层解释水平,因而我们便有必要从马克思相关观念出发,重新考虑对于“时空压缩”现象的深层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像“时空压缩”这样的新的历史现象仍有足够的解释潜力,而无须在基本理论层面上来一个“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