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被世人关注,但至今未得到有效遏制。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生存发展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问题,即生态伦理原则问题。所谓生态伦理,是指以道德的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步进化,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伦理原则是人类对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 1.生态善恶的伦理原则 善与恶作为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生态善恶原则表明,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一切行为中,以不损…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汉论坛》2012,(9):33
编者按: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讨人类高贵的灵魂与幸福的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论本身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德性伦理研究之所以会成为当代国际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当代人类的社会实践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危机。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丧失,道德的普遍性遭到质疑,道德主体与普遍的道德原则之间关系紧张,多元无序成为当代社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科学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科学的利弊都关涉人类生存的伦理问题。通过从伦理学的视角透视科学发展和科学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探析科学用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论述了科学伦理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类道德培育的规律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伦理控制力的失效,呼吁道德建设走伦理制度化之路。作为道德建设日益重要的部分,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是环境道德建设的未来趋势,也符合环境伦理作为一种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伦理的特征,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环境伦理制度化主要有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和要求自身的制度化以及环境伦理渗透到已有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当中的两种制度化路径。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既具有一般伦理制度化的普遍限度,也存在其特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的原则表明,“环境进入伦理”展现为伦理世界观之转变。我们从黑格尔“伦理世界观”的扩展释读中看到:“伦理觉悟”是对道德主观性的扬弃;而伦理世界的“设定的和谐”展现为人类史与自然史在文明演进中的伦理觉悟;伦理世界观落实到伦理行为,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生态。“环境进入伦理”展开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承认关系,它要求一种生态觉悟,并以生态自然与伦理的“设定的和谐”为中介来构建各种形式的主体间承认关系,是在当代人类处境中,通过重新检讨各种类型的伦理承认关系,重建文明与自然之融合的伦理世界观。“遵循环境伦理”,是“环境进入伦理”的文明进程或文明觉悟通过伦理行为所要完成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关键,是其伦理客观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潜在而丰富的现代生态智慧:它在"人性本净"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生成慈悲情怀;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拓展人们的伦理疆界;在"依正不二"的原则中确立人们的生态责任;在"圆融无碍"的思维中体悟亲和的自然。佛家此种慈悲众生、平等无差、依正不二、圆融无碍的环境伦理,作为农业文明下的素朴生存经验与道德体悟,不仅构成了古代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也可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建构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人类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主体自身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赋予了义务、公正、自由等伦理概念新的涵义,把道德从人类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的整个生态领域。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必然是生态式的,生态伦理必将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与人类的道德紧密相联。历史与道德的悲剧矛盾冲突,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对习惯所崇奉的事物和秩序的亵读,似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本然是以道德的沦丧和退步为代价的,而要保持纯朴高尚的道德水准,似乎就应阻滞历史的进步,甚至倒退到往昔的社会环境中去。可以说,这种二律背反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构成了人类历史与道德的冲突,成为许多人痛苦不安的悲剧情结。那么,如何透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特别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进步与道德伦理的…  相似文献   

10.
特约评论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上说,环境政治理论是关于人类如何组织它与维持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适当关系的理论。因而,它既可以界指人类如何处理与地球及其生命系统的“自然生存”关系,或人类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生存”关系,也可以指称这些关系在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特定形态。现代环境政治理论家往往基于各不相同的观察与认识视角,并因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有的侧重于探讨生态环境难题与危机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原因,认为深层原因的消除比浅层表象的治理更重要;有的则致力于探讨我们与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新型伦理关系形式,认为…  相似文献   

11.
伦理生态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伦理语言中,生态伦理概念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而伦理生态范畴就感到陌生了。也许是由于人类无度地攫取和掠夺了自然资源破坏了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以其客观必然性无情地惩罚了人类,以使人类重视保护环境的缘故,从而提出并建构了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概念及其理论体系,通过改造人们的观念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然而在对人的影响中人对人的影响恐怕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证明,主客体间关系直接受制约于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构成人之生存与发展的人文环境,其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价值乃是伦理生…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代社会的三维道德结构(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基本要素的论证,不仅要从基本含义、社会功能、论证主体、论证形式、社会基础等方面规定其形式性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必须探讨这些要素应该具有何种实质性的价值观念问题。当代社会适宜的道德结构是这样一种“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关系”如果说,底线伦理(习惯规章)的轴心原则是“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轴心原则是“正义”,那么,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轴心原则就应该是“义务”。至于这种终极关怀的道德传统,主要应该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伦理学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人类满足自我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道德的规范,因此,道德与利益之间就存在着永远的矛盾和张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伦理学看来,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只具有工具价值。由此导致道德关怀的狭隘性与道德判断的个体化,以及强人类中心论思想。环境伦理学要求对道德关怀范围进行拓展和延伸,确立保护环境的普适道德原则,确立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环境伦理要为决策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及确立现代生育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意味着人类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为普遍、容易和密切,而对诸如环境、核武等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共同的利益,建立普遍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唤醒和发掘个人的道德自觉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伦理和道德仍然是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最终的和最深层的支持和依托。  相似文献   

16.
罗业栗 《理论界》2013,(1):134-136
老子哲学蕴涵着生态伦理智慧,有古为今用的借鉴价值。老子开创了道学,他从本体论观点阐述了道无私地创生了万物,在现实中德哺育着万物。他从道德层面倡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生共存在的哲学思想,并提出"道法自然"、"惟道是从"的原则。当代人具体化为,要维护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人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关系、人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关系等多种和谐。人与人、人与所有生态之间都担负着共同生存、共同帮助、共同养育、共同建构的道德责任,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做到保护地球、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适度需求、节约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当今人类要做到的生态伦理规范。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科技发展的诸多副作用伴随它创造的舒适和便捷一起出现,它们呈现出科技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难题,而最主要的伦理难题就是伦理环境问题。在以生态学表征精神旨趣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发展的当代走向面临着转变,改变蕴含着建构。以科技-伦理生态理念为方法论原则,在科技发展与宏观伦理环境和微观伦理环境相与的关系维度中形成良性运行的互动机制,是当代科技发展生态建构的正当路向和最佳进路。  相似文献   

18.
环境道德及其教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环境作为一个道德问题的提出,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过去道德只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未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自然环境只是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条件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长期以来,在人们观念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改造的主体,自然环境是被改造的客体,主体的人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劳动来作用于自然界,改变它的面貌,创造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同时,人类主体的力量通过改造自然环境的客体而体现出来。但是,当人类按自己的愿望,利用人类智慧制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3):73-77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内在道德立法原理。从蒙昧时期到野蛮阶段,自然主义平等充任着人类生活的普遍准则;国家诞生后,权力主义等级内平等充当着人类文明的内在道德立法原理;进入近代社会,等级平等原理被人人平等原理所取代,由此建立起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明,这种文明制造了人与自然间的不平等。因此,当代人类应重建普遍平等之道德立法的价值尺度原理,这一普遍平等原理的内在本质是普遍利益权利;其存在论原则是自然平等、万物平等、生命平等;其生存论方向是人人存在人权平等和公民生存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20.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伦理道德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的小说充满对传统犹太文化的背离,通过性爱主题下的伦理拷问、反叛意识里的道德冲突和生存处境下的命运反思,刻画了犹太社会中家庭伦理道德、宗教伦理道德乃至公共伦理道德的嬗变,体现了深刻的伦理道德指向.但罗斯又突破了种族和时代的局限,在演绎犹太民族、犹太文化在异质文化中的发展与嬗变的同时,诠释了整个社会的伦理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