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学不是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非此即彼,而是"思"入"环境一伦理之论题"并进而探索"环境进入伦理"在实践视阈中呈现的道德世界观之改变与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实践的哲学或哲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几种伦理境界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成 《唐都学刊》2006,22(5):37-41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自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从对传统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的批判到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西方传统伦理学不得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到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伦理应对,这无疑是人的伦理境界的进步。而从动物解放/权利论到生物平等主义、再到生态整体主义,伦理的对象已逐步从人及其社会扩展到了动物界、生物界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尽管这使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人的伦理境界也在被不断提升,充分展示了人的伦理潜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追求,体现了人对自身的超越,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这就是说,不仅存在把人当作目的的伦理学,而且存在把“人-自然”系统当作目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承认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尊重和维护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因而应该制订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生态伦理学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一、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这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是它的最高行为原则。从伦…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 生态伦理学是生态学和伦理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应用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生物圈)的关系。 生态伦理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域,这是伦理学领域的第三次扩展(前两次: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其特点是:(1)扩大社会的边界,包括整个大地;(2)改变人类地位,从大地群落的征服者转变为普通的一员;(3)既尊重社会,又尊重自然。生态伦理学这种道德信念、态度和观念的确立,其最基本的前提和依据是承认环境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伦理道德意义。 我…  相似文献   

5.
尊严已成为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新词汇.西方传统思想上对尊严的理解,因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存在鸿沟、凸显人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使“人的尊严”概念盛行.但在当代动物解放运动中,“人的尊严”受到了质疑,引发了关于动物是否也有尊严的伦理争议.支持者将尊严的载体扩及动物,一种主张动物尊严独立于人的尊严;另一种则主张动物可以分享人的尊严.有感受能力的动物具有完全的道德价值,应当像对待其他人类存在者那样同等地对待动物.虽然动物和人均具有感受能力,但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动物无法享有与人相同的道德地位和尊严.从否定物种差别的利益平等考虑原则来论证动物尊严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中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一些逻辑问题,这些问题毫无哲学根据,且在环境伦理学的下述四个方面扰乱了人们的一般理解。一、生态哲学或哲学意义上的生态学环境伦理学在生态科学中,在生物有机体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中有其自然主义的基础。“生态系统”这个词是最通用的、描述这种内在统一的术语。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巴里·康蒙纳据此提出了生态学第一定律:联系是普遍的。生态哲学家们并不认为你  相似文献   

7.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8.
刘耳 《学术交流》2002,(5):123-127
原始民族的自然观对现代社会在面对环境危机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提供一些启发。从 1 9世纪一位印第安酋长的信可以看出 ,美洲印第安人的自然观有不少与西方当代环境哲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特别是生态学关于要破除人与自然间疆界的主张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联系的洞见 ,以及生物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提倡的尊重生命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托马斯·柏励系当代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本文通过阐释柏励著名的“生态纪”理论系统介绍了他的生态思想。柏励强调我们正面临地球生命系统崩溃的严峻挑战 ,而 17世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文化对此难咎其责。柏励认为 ,要走出这一危机 ,获得一种可持续的人类生存方式 ,唯有实现向“生态纪”的转变。这包括从“人类中心论”向“地球中心论”的转变 ,由“榨取经济”向“有机经济”的转变 ,由自我放纵向自我纪律的转变 ;恢复人类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 ;重塑人性 ;进行教育、文化和制度改革。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生态观 ,柏励的“生态纪”理论提出了不少值得中国生态主义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凌 《唐都学刊》2004,20(3):101-104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伦理学异军突起。它旨在从生态角度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道德伦理角度约束人的行为,值得广泛提倡。然而,部分极端的生态中心论者将生态危机的"精神基础"归罪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则有失偏颇。回顾18世纪西方世界自然观念的演化,启蒙思想中的道德观念被资本主义自利的经济理论所抛弃,在某种意义上,生态危机并非人道主义的僭妄,恰恰相反,是人道主义精神还不够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赵成 《唐都学刊》2005,21(6):59-63
在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伴随着人的伦理情怀。从18世纪生态学研究中所形成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到19世纪两种观点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再到20世纪生态学的独立发展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凸现,使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发展规律逐渐被应用到环境保护运动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环境伦理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义天 《唐都学刊》2005,21(3):41-4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两种基本纲领.两者对"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了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解决方案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定位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但两者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归宿,即都要面对并反思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并不是由其中的某种"主体(性)"所致,而是由在现代性文明中丧失"主体性"的病态人格所致.故必须对现代性之消极因素展开批判,重建自由而健全的主体并以之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14.
Gray M, Coates J.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social work: Social work's responsibility to the non‐human world This lead article in this Special Issue begins discussion on an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social work and raises arguments as to whether and, if so, why social workers have duties, obligations,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mitments to the non‐human world.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searching for a moral stance to affirm an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To what extent should social workers engage in fundamental geopolitical issues concerned with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ollution, chemical contaminati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isaster management, pet therapy, wilderness protection and so on and, if so, why and how? Are these issues incidental and peripheral and only of concern when they impact upon humans or do social workers have a responsibility beyond human interests?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n‐human’ for social work?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terrain of the burgeoning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nvincing ethical grounds for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might be found beyond hortatory claims of what the profession ought to be doing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全部意蕴,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运作主体的科学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把社会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石,以人为本作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统筹兼顾作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路,修正市场主体的生态价值意识,以提高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素质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6.
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的建立需要在理论上对传统的伦理思想有一些重大的突破。从历史上人类道德意识发展的趋势看 ,人们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是有可能的 ;但从道德行为的性质看 ,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得面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 ,不在于根据既有的伦理原则进行逻辑的推衍 ,而在于人们通过跟非人类生命形式的沟通而建立起与它们的认同。这种认同在程度和范围上受到的限制意味着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可能也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建立。  相似文献   

17.
应用伦理学是因应人性的新发展而产生的伦理学新形态。这与我们在传统伦理学意义上讲的应用伦理学是不一样的。后者是一种广义的应用伦理学。由于伦理学本身就内涵了应用的特性,所以不管伦理学有何种形态,都可以成为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伦理学。在这个意义上,伦理学就意味着应用伦理学。前者是一种狭义上的应用伦理学,由于它内涵了传统伦理学所不具有的新的人性纬度,因而是伦理学的当代形态。这个意义上的应用伦理学则意味着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宋一 《创新》2008,2(3)
奥运会包含了强烈的生命伦理精神与社会伦理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角度,对奥运会进行了新理解,是奥运会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充分彰显了和谐的时代意义。从整体来看,北京奥运会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突出了人与自我的和谐。在当前,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谐精神,推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批判性地继承了莱布尼兹的视角主义,认为宇宙由可以相互映射的视角构成;自然具有内在的审美重要性.从怀特海的视角主义出发,不仅可以像米德和哈贝马斯那样发展出强调视角转换的社会伦理学,还可以为环境伦理学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