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九八二年中国作协组织了一次当年在北大荒生活过的作家重返北大荒的活动,其后一大批反映北大荒知青垦荒业绩的作品脱颖而出,梁晓声、肖复兴、张辛欣等一群曾在肥沃的北大荒耕耘过的青年,以他们当年拥抱北大荒的激情,以他们在那片土地哺育下滋生的奋斗精神,以他们对曾经耕耘过的那片沃土的爱,辛勤地耕耘着另一片土地——文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沙汀是一位擅长于讽刺小说创作、成就卓著的“风格”作家。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一再把他归入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列。沙汀的讽刺小说创作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讽刺文学传统,既不消极地展览社会的丑恶面去吓唬读者,也不以调笑作幌子去引入逃避严酷的现实——如鲁迅所说的“将屠夫的  相似文献   

3.
从叙述学角度看,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与读者有一种亲和关系,作品被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延续;而现代主义小说作品则对现实世界产生怀疑,作家与读者和现实相脱节,小说叙述向客观化、非个人化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的距离更大,作家将多元、破碎的文本迫使读者介入,由于本文神秘、不可解读,读者往往望而却步.后现代主义小说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建立文本与读者的联系,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品当然要有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受众就不可能停下来欣赏,或者即便是停下来,因为不好看,会立即改弦更张——换找别的对象。“好看”可以宽泛理解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种可以使人“日常意识垂直中断”的审美吸引。小说要让谁觉得“好看”,关系到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还是大众。比如大诗人艾略特,他的《荒原》对许多读者来说是不好看的,作家的潜在读者是小众的,其艺术富有实验性或者先锋性。吕幼安曾经明确表示,他小说的读者是大多数、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当代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对于他近年的小说创作,读者一直存在争议。本刊特邀渤海大学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几位青年学者对莫言近年小说创作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许民彤 《社区》2009,(26):16-16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以后,好评如潮,在解读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的时候,有的评论者说到这部小说写的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高级”流浪和漂泊,表达的是“中国式的孤独”:有的读者从中读出了朋友的难寻,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友情观……不过,我却更加感兴趣于作家本人对自己的这部小说的内涵的理解,毕竟,作家对自己笔下的故事、人物、表述意图和精神诉求,应该有着更深刻、全面的把握和了解。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家》是以反封建传统的主题赢得几代青年读者的。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还是一位刚刚从一个封建大家庭中挣脱出来的青年,他满腔热血沸腾,“矛头就针对父母包办婚姻、干涉子女自由等等封建流毒”大声疾呼,回顾旧家,只觉得“门开着,好象一只怪兽的大口。  相似文献   

8.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美国现代作家。在美国文坛上,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声誉最隆、影响最大的作家,然而对他作品的批评也很不少。有些论调,似乎言之凿凿,其实是教条主义或唯心主义的产物,有的更把读者引入神秘主义的迷宫。本文想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谈谈他的名著《丧钟为谁而鸣》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并看看有些评论是否站得住脚。  相似文献   

9.
聊城青年作家范玮的先锋小说创作是一条行不由径、履险出格的实验之旅。他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幻想文学”影响很大,致力于非现实梦境的营造、叙事迷宫的构建,小说魔幻色彩浓郁,充满了形式主义的游戏精神。范玮多方面借鉴了博尔赫斯的叙事技巧并有所创新,其呈现出断裂性和非逻辑性的文本给读者创造了解读文本的多元选择。范玮小说的主题是对现代人的精神境遇和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折射出世界本身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藏族文学创作,目前出现了群芳斗艳的可喜局面。在一大批才华出众的藏族作者中,意西泽仁这位藏族青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截至目前为止,意西泽仁已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七十多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充实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浓郁的民族民间风味,博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藏族读者的好评。最近,他的短篇小说集《大雁落脚的地方》,也巳出版问世。 意西泽仁——这个仅念过初中一年级的藏族青年,如今竟然当上了作家,对于这种“飞跃的成功”,有人感到震惊,也有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只要了解意西泽仁的生活道路,了解民族民间文学与他的密切关  相似文献   

12.
郑敏 《金陵瞭望》2010,(9):66-67
南京青年作家鲁敏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一匹文坛黑马。曾有评论说,她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前沿,以温柔敦厚的襟怀,想象和确证了人心的浩大与人世的庄重,承续了中国文学雅正的古典精神——  相似文献   

13.
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于一九二四年写的著名中篇小说《第四十一》,被曹靖华同志于一九二八年翻译介绍到我国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和争论:有的认为情爱是人的天性,高于一切,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去杀死她心爱的情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这种情形的话,那太没有人性了;有的认为一名红军女英雄爱上一个白匪军官是歪曲了现实生活,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宣扬阶级调和论,是修正主义人性论的典型;也有的认为这部小说使人性和阶级性得到了统一,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一直到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争论还  相似文献   

14.
《何以解忧》是女作家张抗抗依据她的知青经历所写的作品。本文以"互文性"为原则,将其置于环境和原型语境中,变文本的暗示为明示,去解读作家透过小说所提出的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叩问。作品中,张抗抗用自身经历,来对北大荒知青这一文化身份表示认同;并表达了她在灵魂的纵深处对人性意义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5.
从广义上来说,作家的一切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色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经验、情感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倾注于作品当中,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文学作品。张爱玲在其中年时期花费大量心思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不仅向读者呈现出了别样的自传体小说,也给了读者一个更贴近的机会去了解张爱玲的生平,为"张学"的研究扩大了空间。  相似文献   

16.
索尔·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在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绝望且又无奈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作家深入剖析了他濒临崩溃的心理状况导致的根本原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上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目前中国当代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越南也受到了关注.近年来,莫言的许多代表性的作品都被翻译为越南语,其独特的风格不仅受到越南读者的欢迎,而且对越南青年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莫言小说的研究也成为越南学术界的一个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菲斯的秘密     
弗朗西丝·夏伯丝,擅长写"历险与人情"的法国小说作家。尤其是他的儿童及青少年小说,道出了生命的耐人寻味。他对生活的深度观察,让读者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在黑暗里看见阳光。《菲斯的秘密》营造了一个爱的环境,告诉读者怎样学会去理解长辈、理解亲人,学会去爱周围的人,爱世间的一切美好。该书问世后曾先后获得八项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人像徐杼这样——哲学和心理学科班出身,同时又擅长爱情题材的作家。得益于他这样的背景,他在《风萧萧》、《鬼恋》和《阿拉伯海女神》等小说中为读者呈现了具有哲思性的语言;而在《盲恋》、《吉b赛的诱惑》、《鸟语》和《痴心井》等小说中的语言则曲折细腻。历来的论者如吴义勤、王璞、耿传明和陈旋波等都是从内容方面来研究徐行的小说,以此作为重要的论点去定位徐讦作品的价值,从来没有人从五四后白话文的发展来看徐讦小说的语言风格,并把徐盱的语言风格作为他作品价值的一个思考点,而这恰恰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志信 《社区》2013,(5):59-59
现今流行“穿越”一词,我就讲六个“穿越”:第一是我先“穿越”去结识小说《黄土地的女儿——金城公主》作者,德国作家莫妮卡·冯·鲍里斯伯爵夫人。这要越过几个亚欧国家和乌拉尔山到多瑙河岸边的德国,才能与莫妮卡夫人精神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