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现代化理论的分析和评价,指出合理的现代化应是合理目的基础上的目的、手段、制度的有机统一,是价值层面、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有机统一。中国现代化从十六大开始进入了在合理目的基础上的价值层面、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有机统一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二律背反特征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面临着环境系统、心理系统和行为系统三方面的挑战。在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转型过程中,环境系统的挑战是前提,心理系统的挑战是核心,行为系统的挑战是前二者的具体表现和结果。中国人的现代化模式业已步入了从强势混合型向简单现代型的转型阶段,但这一转型过程是一个充满合理悖论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化理论视角透析邓小平的发展思想,认为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路线”内涵:发展模式和目标,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的时序特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等等。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社会学系教授林南近期在上海讲学时,向复旦大学的同行们谈了他的“社会资源”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他长期所从事的社会网的研究有了新的气象和境界,也引起中国同行们的极大兴趣。林教授将资源概念按其所属性质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种。个人所拥有的财物、器具当然是个人的资源,个人的自然秉赋,体魄智力、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名望亦属个人所能支配的、以便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必须与他人发生社会交往,以便获得非他所有又为他生活所需的资源。当个人与别人合作投资一项事业时,或借某权贵的引荐提拔获得一个较高的职位时,合伙人的资本和权贵的影响力便是林先生所说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非个人所有,却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会网加以利用。如果说个人资料具有加和性,那社会资源则具有乘积性。因为社会关系是可以传递的且开放的。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确立人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这个逻辑起点,由此出发,重点论述了农村教育如何通过自身的深刻转型而走向现代化,即通过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策略观、教学课程规和教师素质现五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型来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实质性地启动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治理理论的谱系与转型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政府再造运动的重要进展。中国政治学与公共行政领域的学者在针对治理理论的反思与政策应用上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其成就却是建立在对该理论内部不同学说体系进行高度选择的基础上的。本文通过系统剖析治理理论内部的不同方案与论述结构,力求阐明国内现有的治理知识积累中的偏差及其修正方向。  相似文献   

7.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自勉 《东方论坛》2005,(2):110-116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现代性变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转型,而来自国家财政、市场化导向以及全球化的压力,则迫使这种转型必须具有更加自觉的战略意识.其中,政党转型与政府转型具有内在的联动性,如何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来源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之大局,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后法律体系时代,法律制度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使命,亲属法亦不例外。尽管亲属法在规制和调整婚姻家庭领域人身和财产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我国亲属法仍然存在着体系粗疏、理念模糊、内容混乱、轻重失衡、制度缺失、条文虚置等问题,因而,如何实现我国亲属法的现代化转型,体系化和生态化的选择无疑是一条科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其实质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这一变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曲折复杂的过程后,至今天又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和关键的时期.伴随着现代化的实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为了这一转型能够更加顺利进行,本文将在概括中国现代化进程实质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从而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12.
行政现代化不仅仅包括组织、机构、制度等宏观层面的现代化,而且也包括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微观层面的现代化,相比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我国行政理论界对微观层面的关注相对不足.转型时期我国公务员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价值构成上的异质性和行为取向上的形式主义,而现代性行政人格要求理性、专业、非人格化、创新等品质.因而,在遵循传统与现代互补、中西相结合的原则下,我们必须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我国公务员的再社会化工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从理念、目标到理论逻辑、实践路径都有创新和进步,丰富提升了人类的现代化理论,其重要经验之一是十分重视共同体价值与共同体建设。中国式“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卓越理念,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创造性地在现代化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形成面向未来的、有利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现代化道路。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逻辑。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以复合性治理凸显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复合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3年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日益结合的43年,是大胆探索、艰苦创业并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43年。在这43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戊戌前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东渐实质上是一个近代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过程。在“西法东渐”过程中,戊戌前后处于转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对推动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一门独立的中国理论经济学科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种种事实和迹象表明 ,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正发生着范式的转型。中国经济整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 ,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实现与国际的接轨。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应以当前理论研究的范式转型为契机 ,尽快纳入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目标、动力等理论和江泽民现代化的新目标构想、体制创新、新举措等 ,从而论证了江泽民提出的新观点、新决策是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被卷进现代化大潮中,当代中国走出了有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理论不是一个大杂烩而是属于一门经验科学;其历史演进也并不表明它的过时,而恰恰内蕴着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理性地反思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元驱动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是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统一;最终趋势是整个世界形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那种文化决定论、单纯经济驱动论、单一模式论、简单的两分范式或三分范式及认为现代化终结于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观点是片面的。从其总体运动规律看,现代化进程将越来越摆脱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总是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物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由单一价值观走向多元价值观,其运行轨迹类似于一条有着上限线的抛物线。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原有的传统心理即小农心理、功利心理、天命心理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心理的转变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展示了农民心理的矛盾现状,如积极追求经济利益和见利忘义、政治意识的增强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强化个体性和从众心理依旧等等。现代化转型中对农民的心理矫正,必须从培育农民的经济意识、权利意识、主体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入手,以培养新型农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