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区分“宪政之法”与“治民之法”的迫切性2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和观念有了巨大变化。大家也感到,随着在新世纪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这种变化还将更大。而这些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国人对于实现法治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了。但是大家同样深切感到,要想真正进入法治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笔者认为:在这长路之上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对于“宪政之法”与“治民之法”二者的含混不清。随手举个例子:山西一位已经离职的县委书记将自己前些年主持查处本县一些干部及其子女恣意违法事件的过程详细记述下来,在这篇…  相似文献   

3.
雨先生《答余杰先生)》。 我想谈谈这篇文章,是感到有话可说,觉得它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如果仍然无话,别人又说了,我是不会瞎掺和的。 一、谁来忏悔,向谁忏悔 余秋雨在他的答文里说,在中国某个人稍稍成名以后,就有人想出来将这位名人“搞掉”。这确实是我们的某种劣根性,不过那还要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是通过了什么样的途径成名的。如果手段卑劣,居其位而干坏事,那么这样的人无妨揭出他的老底来,“搞掉”他就不算不该。如果他成名的手段正当,成名以后并没有为非作歹,对旁人不构成妨碍,那么,他的成名就无可厚…  相似文献   

4.
智者的魅力——敬悼金克木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献永 《江淮论坛》2000,(5):109-111
当我得知金克木先生逝世的消息时 ,已是他走后的第五天了 ,是一位老同志看了《新民晚报》的消息转告我的。先生走了 ,走得如此默无声息 ,我的心情感到异常沉重。我知道 ,先生的一生 ,于学问、于事业以至于生命 ,都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从他的著作和出口成章的日常谈话中 ,很容易发现 ,先生总是在以哲人之思、智者之语 ,面对着人类、地球 ,屈原《天问》式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不停地提问 ,答疑 :“一个老人的晚景无可谈论 ,一个世纪的晚景如何 ?”“在文化思想上有什么情况 ?老人想知道却无力知道。”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外来…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曹禺早期剧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念——“蛮性的遗留”。且看《雷雨·序》中的一段自白:“《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蛮性的遗国’,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与“蛮性的遗留”语义相近的还有“原始的情绪”、“神秘的吸引’等等。而且,这些意念虽只是在论及《雷雨》时提出来的,可事实上,“蛮性”是贯穿在他早期的心态与剧作全过程的,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6.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7.
曹禺与斯格里勃和奥尼尔──再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禺与斯格里勃和奥尼尔──再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李树凯"《雷雨》是内行人的制作"。这是戏剧家李健吾先生评《雷雨》时说的第一句话。①李健吾先生作为曹禺的同窗好友,非常了解曹禺,一语道出了曹禺写戏的优越条件──他是懂得戏剧艺术的"内行人"。曹禺的戏剧崇...  相似文献   

8.
曹禺早期剧作的爱情描写多半是悲剧性的。若把他早期剧作当作一个整体的话,随着剧作家人生历程的沿革,特别是个人情感的变迁,我们可以把他描写的爱情分成三部:第一部是浪漫的“影子爱情”,第二部是爱情剥落后的访惶,第三部是无爱婚姻对真挚恋情的阻扼与胜利。一本来,钟情的少男少女就耽于幻想,总沉浸在梦幻般的憧憬之中,具有柏拉图式的内心冲动,拥有着成年人难以体验到的浪漫心境。而周冲的这种特性较一般同龄人更为明显,曹禺说,他简直就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的一个春梦”①。这就使他的爱情必定打上梦幻烙印,属于“影子爱情…  相似文献   

9.
钱谷融先生说过。“艺术作品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不是单纯诉诸理智。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相互分割的.那种脱离了形象,缺乏热情,一味抽象地讲道理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也算不得艺术作品.”他还说:“要从感情上去打动别人,必须自己有强烈真挚的感情。一个冷淇无情的人,对什么都不越兴趣、都填不关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t石油大事》倾注和凝结作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贵穿始终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在新时…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以他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冲锋陷阵,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文坛的瑰宝,我国人民为有鲁迅和他的著作而感到无比骄傲。正如韩愈所吟咏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的著作将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鲁迅先生杂感的脍炙人口,是早有定评的。今天,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同时,仅就鲁迅先生和小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邓老师走了,我连他生前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思来想去,这无论如何是我的错,因为我在有意地“误会”先生所曾对我们的“嘱咐”!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是本世纪中国学术舞台上一位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发生了巨大影响的哲学家,一位儒学大师。冯先生在我们民族灾难与复兴共存的抗日战争期间,撰作统称为“新理学”的“贞元六书”,无疑是他的学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不会被人们遗忘的组成部分。冯先生在晚年曾对...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时逻辑的奇怪常常在于见怪不怪。当彭荆民今天打着道德的旗帜指斥别人时,他是否还记得20多年前的情形?难道他的曾经蹲过十几年监狱的历史反倒成了他今天继续对别人指斥的资本?难道历史的圈套他们那一辈没钻够,还要我们这一辈继续往里钻才符合彭荆风们的逻辑?《“坦言”的“性幻想”——兼评吴励生的“反道理观点“(载(云南当代文学》第41期)一文的指斥之辞让人感到缺乏正常的逻辑。究其根本的文化心理,彭剂民显然是自诩为“当代圣人”的:因为他以为神圣理念在握,神圣真理在手,为了他的所谓“神圣目的”,可…  相似文献   

15.
曹禺曾多次谈到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外国剧作家主要有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和契可夫,自然,这些影响在曹禺的剧作中已融而化之,与中国传统戏剧的熏陶及曹禺的个性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外国剧作家对曹禺创作的影响有不同的侧重面,在契可夫与曹禺之间,影响和联系主要表现在艺术风格方面。对于艺术风格,歌德曾作过以下的概括:“在全部艺术领域内,我们谈到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了自身的内在特性”。因此可以说,风格是作家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17.
急躁的时候     
一个人慢悠悠地走在街上,任凭身后的汽车喇叭叫个不停,他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情愿让路的样子,嘴里还嘟嘟囔囔:“急,谁不着急?有本事就开上来吧!”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名实悖逆现象吴戈上篇我愈来愈强烈地感到:我们在建设民族文学、艺术的努力中,出现了一种违背初衷的不良倾向,那就是大搞“唯洋”实质的奇风异俗的“土特产”。热衷此道的人往往振振有词:“愈是中国的、越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动词“走”行义的产生问题杨克定动词“走”是个常用词,其主要义项古今差别很大:古代是跑义,后代是行义(行走,步行,走路)。正确地了解这个常用词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是重要的。王力先生说:“关于新字义的产生……咱们首先要问:这个意义是什么时候就有了的?...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2月19日,当《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后,邓小子含笑走到记者身边,对他们表示,要是到1997年体力仍可支撑,他一定“要去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在香港回归祖国,举国同庆的时刻,我们追思邓小平同志的心愿和伟业,为他只差百余天未能成行香港而深深痛惜和抱憾,更增加了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邓小平同志为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第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