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章中,第一节第三题有如下的论述:“社会主义商品二重性的矛盾,根源在于商品中的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社会主义企业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已经不是私人劳动,而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问题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并把认为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看成是一种“邪说”。目前,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和破除“铁交椅”、“铁饭碗”和“铁工资”的热潮,向传统的劳动制度提出了挑战,这势必加速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来研究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的商品性质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一九八○年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是朝鲜大学的最新教材。这本《教科书》与我国的同类教科书相比,无论在体系结构上,还是在内容的叙述上,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仅就这些不同的特点,进行概要的介绍。(一)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教科书》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高昂革命热情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劳动人民的高昂热情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因为这种高昂的革命热情,完全出自于劳动人民的自觉,成为他们全面发挥创造力和才能的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4.
<正> 理论界出现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产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阶段不是产品社会主义,而是商品社会主义,因此,认为按劳分配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现阶段.我认为这种把按劳分配仅仅同产品经济相联系,而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按劳分配同产品经济的关系,仅就字面而言,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因为,马克思在谈到按劳分配时,并没有运用产品经济这个范畴.产品经济是后人对直接的社会劳动,直接的社会生产和直接的产品分配这种经济运行方式的一种理论上抽象和概括.按劳分配作为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当然同产品经济是有一定联系的,但二者决不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决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几乎在所有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著作(包括教科书)中,都把直接社会性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之一。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过的一段话:“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①毋须赘述,马、恩在当时一直是把社会主义经济作为非商品经济设想的,因此,当社会主义经济现实与马、恩设想的经济形式不尽相同时,便不能硬性套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些特定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1) 必须是单一的公有制,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生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马克思的设想,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但事实上它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是难以实行的。它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分配原则或基本特征。我认为,它基本上属于“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具有空想性质。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按劳动力价格分配个人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什么是按劳分配呢?按劳分配的实质和基本规定性就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计量劳动的量。众所周知,马克思设想的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种产品经济模式。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各劳动者的劳动直接就是社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劳动”的科学涵义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我们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对已故孙冶方先生提出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算是生产劳动”(《光明日报》1981年8月15日)的观点,我们认为既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科学规定的理解有失全面,又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情况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性质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搞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劳动者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关于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权的性质的文章很多,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劳动者个人;有的认为部分属于个人,部分属于社会。我们认为,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有区别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完全属于个人,而使用权则部分地属于社会。马克思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差别是报酬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劳动差别这一基础上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个人劳动,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刚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三大差别还严重存在,因此,社会主义劳动的社会性质的表现还是极不充分,特别是在集体经济内部,这种社会性质的范围还是很小的。所以,在计量劳动时,还不能仅仅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而且还要用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成果(通常用价值、价格和货币来表现)来计量。这里就产生了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即对劳动时间的计量和劳动成果的计量。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又决定了计量劳动报酬的二重性方法:既按劳动时间计酬,又按劳动成果计酬,并且使按劳动时间计酬和按劳动成果计酬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剥削阶级进步思想家的唯物主义哲学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同意笼统地讲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这种观点只看到剥削阶级同劳动人民之间矛盾的一般表现,忽视了这一矛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我们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步的唯物主义哲学能够部分地反映或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问题,我国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完全一致,也是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一种传统观点。2、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利润。这是最近两年新提出来的观点。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各执一端,都具有片面性。现提出我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囿于某些经典著作的个别定义的约束,我国固定地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这个概念,经济学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完全赞同的,有补充的,认为“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应区分为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部分和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部分”;有的认为,应明确区分“最终目的”和“中间目的”,云云。我们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是直接社会性劳动,还是非直接社会性劳动,既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如何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具有不完全的直接社会性。但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劳动者的劳动从一开始就直接地成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各个企业的劳动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围绕“异化”间题展开了有意义的争论。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在产生着劳动的异化。从这种观点出发,有人对按劳分配持否定态度,给“一切向钱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本文试图通过剖析所谓”社会主义劳动异化”论,来肯定按劳分配原则,并批判“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第1期发表了伍昂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部分个人所有关系及其意义》①一文,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已经具备了公有的性质,这是基本的”,“也具有部分个人所有关系”。对于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有商讨的必要。我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劳动者个人所有。 一 伍昂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基本”“公有”“部分个人所有”,根据是什么呢? 伍昂同志认为: 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理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直接结合。“主人”怎么能成为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才能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是商品,理由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不同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 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越大、越公越好的公有制,就是按劳分配,就是直接社会劳动交换的劳动平等、报酬平等,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商品、货币不插入其间,“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这是由于马克思对当时的商品经济持否定态度而构想的一种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工厂,人们使用代券领取实物。这个模式一直统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恩格斯的“一旦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问题提出了某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主要的有:(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二)商业,服务行业,直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各个部门所耗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创造国民收入;(三)“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仅仅包括商品价值学说,这使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完善”等等。以上观点,虽然散见于不同的文章,但它们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这就是说,由(一)和(二)必然导致(三)。而所谓“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云云,尽管含糊其词,其实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20.
大凡在论及洛克“第二性质”学说时——不论说它是唯物的或唯心的——总把它归属于本体论的范围加以探讨。本文的观点是:该学说是在认识论意义上提出的,它旨在说明认识的发生过程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国内大多数教科书认为洛克的“第二性质”是主观的,是他背离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表现。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性质”是客观的,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对第一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第二性质与第一性质一样,都是物体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主观观念。第二种观点虽很有说服力,但笔者也存有一点疑义。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志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