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最近 ,读了朱德发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齐鲁书社 1999年 8月版 ) ,引起对“现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新时期以来 ,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如何科学地认识、评价“五四”以后现代文学的成就和缺陷 ,成为该学科的焦点问题。到 80年代中期 ,更有“重写文学史”的理性呼唤所产生的强烈震撼。这些对“现代文学史”的反思成果总是最早在大学的讲坛上张扬开来 ,从而最直接又最有效地影响了教学与研究。总的来说 ,这种影响是健康的、有益的。然而物极必反 ,一味地趋新求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正如朱德发教…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知“五四反对派”的正面价值是全面理解“五四”的题中应有之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次与新青年交锋的林纾,是被文学史固化乃至丑化的“反对派”,其小说《荆生》和《妖梦》更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反动文本”。实际上,这两部小说乃是林纾的游戏笔墨,体现了林纾“好谐谑”的性格面相,也呈现出中国传统笔记小说“资谈助”的特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严肃“小说”。这两部小说由小报上的“游戏文字”升级为新文化战场上的“反动文本”,成为五四新青年批判林纾的关键一击。重回历史现场,考察这一“反动文本”的历史生成过程,有益于深化对“五四”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学子对新文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意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新文学的历史渊源。他们的看法尽管不尽合理,但毕竟注目于远因和近因了。而五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新文学史版本,却截然以“五四”为界,勾划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1919至1949)的模样,不免使人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突如其来”之感。到七十年代末出版的的几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又都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也仅在《绪论》或《导言》中作简要的说明。最近,樊骏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那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的问题。(《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1.)笔者在本文中,试作五四新文学与辛亥革命关系的探讨,旨在从一个侧面说明“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文学初探》(朱德发著)(以下简称《初探》),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集中探索五四文学问题的八篇论文的结集。它们分别探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几个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一些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其要旨在于解决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疑点问题。该书的主要价值,止在于它对这些重点和疑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6.
<正>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为了反对封建旧文学并使新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学。先驱者们不仅积极翻译欧美各种文学理论,在不少刊物上出这方面的研究专号。(如《小说月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号”、“拜伦号”、“罗曼罗兰号”,《少年中国》的“法兰西号”,《创造季刊》的“雪莱纪念号”等等)。而且还努力撰写西洋文学史论著。(如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郑次川的《欧美近代小说史》,王维克的《法国文学史》)。在这种大力倡导和介绍之下,在短短的时期之内,欧美各种文学理论、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传入中国。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几乎任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都毫无例外地认为《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肯定都是针对“早期白话诗平实而缺乏想象力,冲淡而感情浓度与强度都不足的诗风,显然不能充分反映五四时代精神”而言,仅仅是关于《女神》的思想研究,而没有涉及到关于《女神》艺术价值本身的研究。事实上,《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价值,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时代精神”,十分重要的是它彻底地脱离了  相似文献   

9.
再谈“‘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民国旧小说表面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衣钵,但从总体上说,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强驽之末,从形式到内容,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了。“五四”文学先驱所以要对它大力扫荡,正是基于这一点。而“五四”新文学所以能取而代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于以“两个翅膀”之名来攻击“五四”文学革命,给“五四”文学革命抹黑,就更是螳臂当车了。  相似文献   

10.
由朱德发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一书已经由山东友谊书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拓荒性的文学专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将我国的现代纪游文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纪游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文学理论界的足够重视,并未当作独立的文学品类加以研究。对于“纪游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鉴于五四运动研究有着确实不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同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也由于国内的五四研究事实上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相当基础,有论者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五四学”这一设想。蒋俊在《文史哲》发表文章并具体阐释了“五  相似文献   

12.
“五四”前夜,诗歌在文学革命的旗帜下,要算是革命军里的一支劲旅,是革命的急先锋。诗歌革命的结果,出现了富有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白话的自由形式的新诗。这次革命在手段上采取的是急进的方式,而不是渐进的方式。 在“五四”前夜,较早地对诗歌革命从理论上加以号召的是鲁迅,他于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这一充满革命精神的诗论,虽然当时无人响应,但却为中国新诗的诞生起了拓荒与催生的作用,给即将到来的“五四”前夕萌发的新诗运动做了思想与舆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五四”运动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有过重大影响和功绩,以后又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过去对他已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这本来也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封建专制和现代迷信的年代,却成了一个“禁区”。一九七○年出版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以下简称《斗争史》),以伪造历史,挥舞大棒的卑劣手法,把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关于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陈独秀的评价,诋毁攻击成为陈独秀“树碑立传”。到底对“五四”与建党时期的陈独秀应该怎样评价?这不只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总结我党初期历史经验和坚持历史唯物丰义原则的重大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套洋洋五百万言,厚厚十大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反映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成就,“不失是一部空前巨著,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自有新文学以来最有系统、最巨大的整理工作”,“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件大事”。《大系》的编辑思想及其成就,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根何在” ?这不仅仅是美国学者米列娜的疑问 ,更是令无数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困惑不已的问题。自从钱理群等人提出“2 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学史概念以来 ,学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热情就从来没有消歇过 ,他们总是在一次次地追问着 :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它的现代化转型的 ?由朱德发先生主编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明天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转换》) ,从全新的理论视角 ,以深邃的历史洞见 ,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深入的进展和整体性的突破。与时下…  相似文献   

16.
早在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化运动在我国就日趋高涨。到二十世纪初,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文化革命又有了新的发展。“五四”既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1918年5月鲁迅以《狂人日记》翻开了中国小说崭新的一页,紧随其后,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共同创造了五四时期白话小说创作蔚为大观的局面。五四小说以旷古未见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为小说最终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有成绩的领域,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为此立下首功的,便是五四小说的理论催生。  相似文献   

17.
在主体思维空间的开拓中锐意创新——评《主体思维与文学史观》翟耀朱德发教授的又一部专著《主体思维与文学史观》最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把文学史研究的突破归结到文学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近年来研究者的共识。然而,观念的更新决非一蹴而就,研究者要从既定的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论者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存在和影响。但是对于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或者就乡土小说研究乡土小说 ,或者还缺乏文学史意识。这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尚未实现从现实性批评完全转化到历史性研究这样一个必须转化的过程。本论题讨论的要点是 :思考五四时期中国乡土小说与五四精神的相一致性 ,以便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乡土小说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现代阶段,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个性,富有彻底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义的多元系统结构,许多文学史家已作了总结、论述和概括。而孙昌熙、朱德发主编的,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用开放的观点,现代的观点,对这一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文学史重新进行历史性的反思,从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观点出发,对它进一步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考察,不失为一本具有开拓性的,有创新意义的好书。《新编》把全书分为“开篇”、“正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