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典阐释的确定性是中国训诂学的核心命题。它体现在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之中,通过“古注—新诠—定解”的扬弃之路,形成了经典阐释确定性的学术原理与判断方法。在原理层面,训诂学的基本理念是自语言文字系统以求解释的确定性,它滥觞于两汉,成熟于清代乾嘉之学,在训诂学的现代转型中体现出高度理论自觉;在方法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训诂学总结了以“语义—语境”综合互证为核心的系列方法,对它们进行综合运用,可以对聚讼纷纭的经典阐释进行检验。确定性是训诂学与阐释学结合的起点,为中国阐释学的自主之路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境在空间维度分为文学作品语境、文学情景语境与文学文化语境。三层语境的空间构架并不是从文学诞生之初就如是这般地层域分明地存在着,而是经历了三层文学语境混融于文化或者生活语境的初期阶段,到作品语境和情境语境独立出来的文学语境雏形阶段,再到文学语境内部空间结构成熟化的阶段。文学语境的成熟体现在文学作品语境对传统规则的突围、作者地位的上升与沦陷、读者群体的真正形成、媒介的现代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认为语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较为集中的;文章认为语境与诗史互证是交叉关系,语境性质与"诗史互证"之中"史"的文献性质相同在于二者都具有层次性,相异在于前者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后者则具有静态性和共时性;语境概念明确地引入古典文学的研究似乎有利于拓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使诗史互证等方法在传统基础之上融入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论的系统化与学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学语境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从最初的偶然使用到多元化、普泛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主要集中在六个研究层面:运用语言学的或泛化的"语境"概念进行的文学研究、文学语境的理论探索、文学文体的语境研究、文学修辞的语境研究和文学翻译的语境研究.我国文学语境研究伴随着"语境"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泛化发展业已形成一股趋势,但对"文学语境"的独特性关注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学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与理论总结,需要对语境即深层文化意蕴、时代要素等的深度把握。对于已经研究过的文学现象、文学文本以及拿来的文学理论仍需要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彻底的再语境化是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对于再语境化的探讨有利于改变目前研究创新乏力的状况,有助于研究思路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语言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交际的成功离不开语境。语境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语言学家们多从静态的角度研究语境的各种构成因素的影响。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境研究引入“动态”的概念,语境的动态性也逐渐成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语境、商标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研究,试图从文化语境中语言文字,具体地说,从商标词的角度探索历史文化传统在商标词中的体现和商标词在一些不同语境中的翻译,从而产生“实效”(既引发购买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并指出非语言语境由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用语境组成。通过语境分析 ,阐述了语境在英汉翻译中具有确定词语义值和消除歧义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着眼于语境的理论研究 ,讨论其定义和性质问题。认为 ,语境在语用交际中是与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相并列的要素之一 ,对它下定义 ,要注意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语境自身的功能。文章给出了语境的定义 ,并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语境的现实性、整体性、动态性、差异性和规律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11.
黎千驹 《云梦学刊》2002,23(1):106-108
训诂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当代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时 ,必然涉及到一些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识性问题。撷取一些有影响的实例来说明训诂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对于同类问题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 《学术探索》2012,(6):5-10
康德哲学历来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得到广泛的瞩目。然而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先验理性和不可知论的双重进路,重新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反思,发现其所要寻找的形而上者其实并未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语境经过内在化的过程,可以成为认知语境。语境内在化后,以图式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随时被激活。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读者不断提取头脑中的有关信息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本文通过语篇理解的三个不同层次单词及短语、句子、篇章来验证认知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历史境遇中,传统人文性的知识生产已悄然改变了自己的"密码",呈现出许多新的机制性症候。近年来文化知识界日渐出现的经典"延异化"、知识传媒化、学术媚俗化,都表明知识生产已被"后现代"重新释义,有待人们正确识读并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5.
罗蒂通过对传统媒介语言观的拒斥,阐述了他的语言偶然性思想,并进而论述了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罗蒂认为根基的铲除并不能过渡到对于价值的否定,只要我们抛弃传统的哲学和语言观,无需哲学奠基就能够捍卫这些价值。罗蒂给我们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捍卫传统价值的超人智慧。  相似文献   

16.
张义宾 《文史哲》2006,(1):102-107
现代学者们在研究传统气论文艺观的过程中,虽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观点在根本上都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在于以西方二元文化模式为理论平台阐释中国传统思想,使之变成了一堆填充西方思想框架的“死”材料,从而失掉了民族精神。只有超越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二元模式,在民族化、本土化的语境中,才能对传统气论文艺观做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并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重要文化语境和文化动力,提出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批判继承为基础,来实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价值转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伟 《兰州学刊》2010,(4):133-136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博客文学的出现和流行是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经典文学创作模式的颠覆,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种突破,它正以它特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众参加进来,因而对博客文体进行文本特征分析在当下的语境中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宏宝 《文史哲》2002,(1):60-65
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2.主体在现代美学话语构成中居主宰地位,并经历了由非理性主体霸道到被消解的转变;3.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4.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