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所罕见的。除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之外,与其指导思想不无关系,关于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史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是“天命”论。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上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对农民的毒害很深,所以“天  相似文献   

2.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否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认为,道德总是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不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理论根据。在阶级社会里,最基本的影响全部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就是阶级的对立。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决定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道德,也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所以,恩格斯在明确地指出“所有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之后,就更着重地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立已被遗忘了(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引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之上的、真正人类的道德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过去就有各种不同的疏解,近来在讨论孔子“礼”的思想中,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这两句话究竟反映什么社会的礼制,其实际内容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是指的刑罚,“礼”是指的礼制。刑罚是统治阶级压迫敌对阶级的工具,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这里“大夫”与“庶人”对举,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阶级,“礼”与“刑”对举,当然也是阶级的“礼”。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今年第四期,发表了石梁人同志“试论道德的阶级性”一文,作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对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实质进行科学的说明,并反驳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否认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荒谬论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作者在谈到道德的共性时,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道德的共性,就是阶级性的论点,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愿意提出来和石梁人同志商量,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正> 法的强制性,是由法的阶级性派生的,两者是一致的。法的阶级性,就在于它是通过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法的强制性,就是以国家的强力为后盾,人人必须遵守执行,具有普遍有效的约束力。法的阶级性,决定了法的强制性的阶级性。法的强制性的阶级性,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也就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讨论历时很久,从一九五七年起,断断续续就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展开争鸣。到了一九六三年,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战幕就全面拉开,酿成了一场规模浩大、声势激烈的大论战。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掀起,才偃旗息鼓。对这场讨论应当怎样看?讨论中提出的“农民阶级有自己的道德论、道德体系”;“统治阶级道德与被统治阶级道德根本没有一致性”;“历史上统治阶级道德是不能继承的”等等观点,是否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近年来,这些仍是学术理论界经常关心的问题。一九七八年年底,北京地区伦理学座谈会,去年济南哲学规划会以及上海《学术月刊》社召开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都有人对这场讨论及讨论中涉及的观点提出重新评价的意见。可见,回顾和总结这场甚有影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讨论涉及到伦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为便于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这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仅对当时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及不同观点作一综述,并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学术问题。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争论的双方可以根据“双百”方针各抒己见,以理服人。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却把这一学术争论纳入了篡党夺权的轨道。他们大肆鼓吹“在阶级社会里,真理都是阶级的真理”,叫嚷不仅“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林彪、“四人帮”挥舞“全部真理有阶级性”的大棒,残酷地打击和迫害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同时,还设立禁区,封闭了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学术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又可以讨论社会科学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一) 讨论真理有无阶级性,必须首先弄清什么叫阶级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报纸有阶级性时指出:“有人说,报纸没有阶级性,报纸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种话就讲得不对了。至少在帝国主义消灭以前,报纸,各种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是要反映阶级关系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44页)可见,因为报纸反映了阶级关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就叫有阶级性。没有阶级性是什么意思呢?毛泽东同志也有过明确论述:“大字报是没有阶级性的,等于语言没有阶级性一样。白话没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的。但对于如何理解这种阶级性,则需要深入探讨。至于道德有没有共同性,亦即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之间有没有共同道德问题,学术界的分歧则是很大的。有些同志把道德的阶级性和共同性绝对对立起来,好象谁一谈道德的共同性就是否认道德的阶级性,因而把共同性观点斥之为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谬论。本文想就这些问题,特别是道德的共同性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法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和对社会进行国家管理的必要一环。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中,法的这一作用都客观地存在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左”的影响,在我国法学领域里,割裂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片面强调法的阶级专政作用,把法对内部关系的调整说成是对人民专政。因此,认真研究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中的作用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十分必要,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道德观是进步的,他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揭露与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伪性。如有人说:“司马迁指出当时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的人的道德,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又说:司马迁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律,居然敢于给道德范畴打上阶级对抗的烙印,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有人则说:司马迁“不仅区別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是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猛烈的攻击压迫阶级道德,这是他的道德观点的非常进步的一点。”有人更说:司马迁“怀疑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圣贤和所谓仁义道德。而从实际出发,‘已饗其利者为有德’,肯定了另一类人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问题,是伦理学上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过去人们往在把道德的阶级性同它的共同性,完全对立起来,似乎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就必须否认各种阶级道德中的任何共同性。这是一种绝对化的理解。近几年来,在学术讨论中,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了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它的共同性;但是,也有不少同志却又把道德的这种共同性,同道德的阶级性并列起来,把共同性理解为非阶级性。道德的共同性,是道德的非阶级性吗?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浅随之见。  相似文献   

14.
国家和法律都是阶极社会的产物,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统治阶级公开以武装强制执行的所调国家意识形态”,它和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一样,都是保护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既没有超阶极的国家,也不能有超阶级的法律。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律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的历史发展所证实了的客观的科学真理。可是一小撮资产阶级的右派分子借口百家争鸣和帮助党整风,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幌子下,却散布了“资产阶级法律是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立场,维护着不同阶级的利益。”“资产阶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争论很大。这里,我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里说的“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的共性,即人性;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是指个性,即阶级社会中的人的阶级性。因此,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人类社会同阶级社会比较,人类社会是一般,阶级社会是个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慈善有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和统治阶级的慈善之分.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伴随人类的历史,它发挥相互扶持和凝聚作用,体现着民众的道德和社会的温暖,是真正的慈善;统治阶级的慈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虚假的慈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慈善事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而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则被科学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公益事业取代.我国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体现了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就道德的共同属性、在阶级社会里到底有没有全人类性的道德、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是什么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不要继承和发展全人类性的道德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然概念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自然概念的社会性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进行道德辩护.传统社会之所以认为自然具有神圣性,强调敬畏自然,敬畏“天”,背后隐含的则是敬畏封建统治者,敬畏天的儿子——天子;现代性社会之所以对自然进行祛魅,认为自然是纯粹的自然物总和,要求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支配人.我国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对自然概念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进行清算,以保证自然概念使用的社会正当性和社会公正性.  相似文献   

19.
“真理没有阶级性”这一命题究竟是不是一个普遍命题,是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有的人说“真理没有阶级性”只适用于自然科学真理,而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真理。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无法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一所谓“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其涵义无非是说: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受着他们的阶级地位、阶级立场的制约,或者说,社会科学真理只能被某一阶级所认识、所掌握、所利用。因此,揭示这种真理的社会科学只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表面上,这种解说貌似有理。但是,只要我们追根究底,就不难发现:由此概括出“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它把社会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阶级性这两个不同方面的属性混淆在一起,因而推出一个荒谬的命题:“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作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关键,认为所有制问题涉及到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他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斯大林遵循马克思这一指示,概括地指出:“生产关系底状况所回答的是生产资料(土地,森林,水流,矿源,原料,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联络工具等等)归谁所有,生产资料由谁支配——是由全社会支配,还是由单个的人,集团和阶级支配并利用其剥削其他的人,集团和阶级的问题。”当进一步分析生产关系的內容时,斯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