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邱杨大约已经有20年了,初次见面是在一次笔会上。当时,我正在写字,只听旁边有人说:“您的隶书很有风格。”放下笔,我回转身,见一位“巨人”正冲我微笑,并很友好地伸出手:“我叫邱杨。”我通报了姓名,“您是……”“我是画画儿的,画花鸟,请多指教。”他指了指我身後桌上的画作,诚恳地说。我走过去,面前是一幅《大吉利》:一只昂首啼叫的大公鸡,雄健的身躯,铁铸的双腿,飞翔的尾羽……很明显,不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颇有王雪涛的气韵。“您是王雪涛先生的……”“徒孙!”邱杨快人快语,“我师傅是金默如先生。”这是我和…  相似文献   

2.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95年第5期刊登了刘德隆先生《〈周太谷手迹〉和刘鹗题识简析》一文,对我很有启示。关于《周太谷手迹》照片之事,1984年朱安平先生编辑《仪征文史资料》第一辑时,向我提出要配周太谷墓与太谷手迹照片,这样我拍了故人李兴甫先生于1983年11月送我的《周太谷手迹》照片并被采用。王子淳同志于1993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编发我的拙作《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一文时,从《仪征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又翻拍采用,故字形多不清楚。现将我所保存的石印件《太谷手迹和题跋》全部介绍如下,并尽力探讨内在内容。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先生佚简答客问》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后,一些读者来信表示欢迎,认为基本上解开了一个疑团。但也有读者来信说,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中多处涉及未名社结束时的经济情况,如有可能,何不将情况写得具体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呢。我很感谢读者们的关怀,但事隔几十年,不容易满足他们的希望。今年五月,我到北京访友,无意中听说,北京鲁迅博物馆存有一份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未名社结束时的清单。我去查看,有一份台静农、韦丛芜和我具名盖章给鲁迅先生的信和结算清单,是李何林(竹年)亲笔代写。这个清单的主要项目是:  相似文献   

4.
捧起翟老向东先生赠我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拾叶集》、《金台情思》二书 ,一读便一直放不下来。我与翟老是忘年之交。今年他已经八十岁了 ,而我才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我们相识很晚 ,但我却因参加武训研究的缘故 ,早就从研究武训几十年的李士钊先生那里知道了翟老向东先生。翟老先生这两本书的内容有散文、也有诗歌、还有回忆录与随感 ,文体自如 ,很有感情 ,耐人寻味 ,惹人爱读。闻着书内的阵阵墨香 ,翻阅着书内的篇篇文章 ,我感到全书内容贯穿着一个深深地“情”字。第一 ,对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之情。翟老多年从事新闻工作 ,…  相似文献   

5.
明人李开先所著的《闲居集》对明代中后期士农阶层的城乡认知及社会状况都有所记录,对研究明代中后期的城乡关系大有帮助。李开先罢官归家后,长期城居,虽然他时常表达出对城市喧闹、忙碌生活的不满和对乡居生活的向往,但始终将乡居生活作为城居生活的补充。《村女谣》中的"红娥女",则直接表达对乡居生活的不满。李开先的城居与"红娥女"的抱怨,都反映出时人对"城乡差异"的认知。这一认知的形成,则与嘉靖朝社会治安恶化与赋役不均相关。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回忆     
教育类的,我喜欢读张文质先生的《唇舌的授权》等系列作品;散文类的,则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著述;杂类,无比喜欢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武侠小说。“舒婷,我读大学时代很多人为她发疯”,我想起当时与她齐名的北岛、顾城,他们的诗也很有深度,我们也为之疯狂。说起小人书,我也有美好的回忆,记得蓝色画框封面的《三国演义》四十多本是每集必看的,就像现在准时收看央视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一样,我想现在的三国志游戏那么盛行,这都是名著的力量吧!林长生先生说曾在1996年8月16日把《射雕三部曲之倚…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是我国文史学界一部很有影响力的著作,但在极个别注释、文意理解等处,有失偏颇,兹提出有疑义处进行商榷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致夏中义     
中义:台端的两文,我在2012年11月接到后,当即拜读了其中的一篇:你论述元化先生与我反思五四的那一篇。此文很有分量、很有内容,文笔也很生动,可喜、可贺。你把元化先生第三次反思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的过程解释得很细致、很好。看了你的大作以后,我才知道元化先生是在研究杜亚泉的过程中,开始理解我的分析,并受其影响。此外,你的分析特别指出:元化先生的思想,由于其背景与发展的实际脉络,与我的思想的背景与发展的实际脉络相当不同(虽然有许多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读了收在《中国古代文学论丛》(以下简称《论从》)里的二十多篇论文,觉得对魏明安先生论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魏明安先生与我有相近的学术兴趣。对虚夸学风,我们常引以为戒。对清代学者的实证精神,我们很喜欢谈论。对近代学者,我们注意到几位大师不仅从清代考据学汲取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并善于将西方哲学的、心理学的、逻辑学的方法,乃至自然科学求证  相似文献   

10.
反评吴小如先生对我的批评靳极苍《名作欣赏》1997年第1期,刊载了吴小如先生文章,反对我对周振甫先生关于“五鹿”和“观鱼”的解释,辩论出真知,我很欢迎。可是奇怪得很,吴先生引了我解释柳亚子先生《七律·感事呈毛主席》的前四句后,批评我说:靳老批评周振甫...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1月6日,《盐城县志》编修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带着新编本《盐城县志》(以下简称志稿)从盐城风尘仆仆来到上海,约请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旭麓先生对县志稿进行评审。并嘱我也能对志稿发表一点看法。盐城是我的故乡,关心家乡修志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当面一口应承下来,并连续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志稿从头至尾阅读了一遍。当我读完志稿,心中有股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志稿不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很有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的书     
最近给自己狠狠地放了个假——读小说。我先完成了王跃文先生的《梅次故事》,是在网上淘到的,一口气看完,很过瘾!我还第一次写了份两千多字的书评,除对小说精彩之处的点评,其中更有对书中几处“硬伤”的看法。我认真地贴到了王先生的博客上。过了两天,王先生回帖“:认真拜读了您的书评,非常感谢!您的意见都很对,我会注意。”7月13日去井冈山“培训”,来回有30多个小时的卧铺之旅,陪着我度过的是一本《银楼》的长篇,这是一本跨度达40年的上海银楼家族的辛酸苦辣的白描式小说,完全没有了往常脸谱化的创作,常常让我掩卷沉思。有人说教师应当是…  相似文献   

13.
在袁宏道短暂的43年人生中,曾有过六年的乡居时光。他的这一乡居,并非逃离世事,而是静下心来体悟生命的意义。其体悟之核心,除在自然怀抱安顿身心外,就是向禅学寻求对生命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4.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5.
萧致治老师利用来京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赠送我一本《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已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挤时间细读了一遍,获益良多。这部新著是在他70华诞的前夕,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热诚推出的。该书收录了40多篇文章,共计50多万字,是从先生当时已发表的100多篇学术、理论文章中遴选出来的精粹之作。我捧在手上,沉甸甸的,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先生的文章,有一部分我过去读过,至今记忆犹新;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看到过。做学生的一直希望先生能出一部文集,以便于史学界同志的研究参阅。如今希望变成了现实,我既为先生贺,更为读者高兴。该文集分“综论”…  相似文献   

16.
高中一册《语文》课本,选编了“五·四”以来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这是很可喜的。但,原文被删节了六处,二百七十多字。我持有异议。为了和大家商榷,兹将删节的原文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7.
臧克家先生书面发言冯至同志,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与我同庚,但成名比我早。我读初中时,就喜欢新诗,读了他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他的诗作,很有影响,受到鲁迅先生赞扬。当年我读他诗,但不知其人。直到1947年我在上海主编《文讯》...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文艺评论》丛刊发表了鲁迅先生给曹靖华的书信后,有些读者或来信或来访,向我询问信中所说的关于未名社的情况。我很感谢他们的关怀,并告诉他们说:我正在写《鲁迅先生与未名社》,抱歉不能对他们一一解答。但我从北京一位朋友处得到鲁迅先生的一封新发现的佚简,似乎还可供一览。因为我觉得这封短信是一个重要文献,从它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待人以宽,处事公正种种美德,应该引起纪念先生的人们重视。这封信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有两部民间文学研究专著的出版,实在让我感觉很受震动:一部是刘锡诚先生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另一部是祁连休先生的《中国古代民问故事类型研究》(下文简称《类型研究》)。它们都有扎实的文献根基,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孜孜砣砣、穷达以之的心血,呈现出分外厚重的成果。这样的厚重,  相似文献   

20.
<正> 著名文学家、历史文物学家沈从文先生留下大量著作,光照人间,功垂后世.作为后学的我,要永远纪念先生,永远学习先生的人品,永远学习先生的风范.我很早就接触沈从文先生的著作.记得在五十年代,周末之夜,作为师范学校的寄宿生,常在无锡崇安寺街头踯躅,那电石灯闪光之处,往往有出售旧书刊的地摊.我翻翻拣拣,那位疲弱的摊主总是脸挂笑意,从不听见他一句烦言.我买得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长篇小说《边城》.我被他的清丽活泼的语言风格所吸引,我被湘西风土人情所吸引,书中的翠翠那么美——说话美,心灵更美,总会浮现到我眼前来.我对沈先生很钦佩,佩服他文化程度仅小学,却能写出那么多人物形象,写出那么多著作,佩服他独辟蹊径的写作风格,佩服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园地开辟了湘西一带的处女地,船上的纤夫,村镇上的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