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生存于其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有差异。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人群受环境条件限制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可程度相对低于发达地区的人群。由此,应加快发展,大力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文化认同所需的条件,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促进贫穷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王明德 《中州学刊》2001,(2):132-135
这里所说的核心区是指国家的发源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核心区的确立常以建都为标志,它的形成既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又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古代核心区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独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集中表现为地域主义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在他人导向型的电子媒介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认同政治的参与者对于文化变迁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地域主义通过地域与地域、地域与国家的关系影响并调节着转型时期的社会共同体秩序,而媒介对地域主义的文化想象直接关涉到现代性认同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文化,因为其地域的自然差异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地域性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就同一个地域文化区域内而言,也存在着因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而导致的差别。佳木斯地区作为关东文化(或东北文化)的子系统,有其特殊的区域文化风貌。在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前提下,研究城市的特色文化,形成新的群体价值认同,对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具体化,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域生产方式是在一个地域空间或区域内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一种主导生产方式为主,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复合生产方式.地域生产方式对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能克服地域之间的交通、通讯等阻碍时,地域生产方式就从一个区域系统移动到另外一个区域系统,并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系统内的主导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8.
北宋入蜀文人群体不仅反映了北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风貌和特征,也体现了他们和巴蜀地域的密切关系。北宋文人以官员身份入蜀,在政治上富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文化上也具有较高的修养。巴蜀地域文化的特质,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古徽州历史上和越国关系亲密。由于地缘相邻,文化相近,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等方面交汇融合,互相影响。越文化和徽州文化有不少相通相近之点,亦有自身各不相同的特色,了解这种交汇影响的历史现象,分析相邻地域文化在衍生发展中的异同和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再清一些地域特色文化形成的脉络,对促进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加强相邻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地域合作,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儒学文明、宗教文明等的洗礼锻造了福建独特的文化性格.福建文化在三大地域整合中不断趋向成熟,南宋与晚清先后掀起影响中华文明的两大文化高潮:历史上福州港、泉州港、月港、厦门港更成为影响世界文明的四大活力港口.在打拼中开放、在开放中包容、在包容中革新,改变自我、服务全国、影响世界,这就是福建文化的活力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5,(6)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而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则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和统一的成功与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性集体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受到诸如民族政治地位和群体规模,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的属性,民族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族际交往状况,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量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应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弱化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这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学兴起的原因丰富多样,有以批判纠正文坛陋习为主、有以文人领袖号召为主、有以纯地域文化影响为主等,故其表现形式亦各不相同,有松散文人群体、文人社团、文学流派等,地域文学的生命历程亦相差径庭.  相似文献   

13.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时期中国地域方位话语的嬗变规律中发现嬗变与自然和社会的响应关系明显.中国历史上早期“西土”、“东土”、“北土”、“南土”、“中土”使用较多,多为地域坐标指示词.在传统社会后期,“南人”、“北人”、“南方”、“北方”的概念使用频繁,贯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作为地域文化认同指示词使用得更多的是南北方位用词,多用“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并称比较,地域文化认同色彩明显.宋以后的南北概念更多的是指东亚大陆文明东移后华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意义上的南北概念.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交叉方位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使用,但作为地域文化认同词汇多是将“西北”与“东南”并称比较.宋元以来,“西北”与“东南”更多是特指华北和江南地区,往往作为另一种中国南北文化认同的方位词.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分析这种响应关系背后更宏观的天地生背景,发现历史上东亚大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大陆度增加、生产力背景变化是东亚大陆文明东南推移的环境背景.历史上从早期的“东南西北”并重到宋以来“南北”话语强势,再到近代“西北”、“东南”话语内涵嬗变的轨迹,显现宋以来话语中的南北概念实际是指在整个东亚民族活动舞台东移背景下的南北概念.所以,客观来讲以前提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从更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华文明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西北向东南方位的推移,此所谓“文明向东”.  相似文献   

15.
对地域文化科学、准确的定位,既是准确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前提,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经济潜能,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尝试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通过考察重庆先民特定生活型式和历史文化轨迹,考证重庆地域文脉的风格特点.并且用"耿直、粗豪、抱团、尚义、劲勇"概括了重庆地域文化的阳刚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蔡州地区是南北多种文化的交汇中心之一.战国以来,楚文化逐渐取得在汝南的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至西汉.在儒学(经学)兴盛的东汉,西楚风俗对汝南士人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东汉一代,汝南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达到历史时期的顶峰,而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大动荡几乎将这一切摧毁殆尽.隋、唐、北宋三朝,河南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蔡州却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这是南北朝时期孕育出来的犷戾尚武之淮西风俗能够在唐后期集中释放、北宋以后不能消弭的基本原因.南宋以后,随着河南重要地位的丧失,汝南的边缘化趋势加重,地域文化上与淮北平原合一,成为一个区域文化整体.现今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个体经济作为民营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业者也是作为重要而又特殊的人群存在的。 在南京这片厚重的地域文化土地上,这个体创业者的创业精神究竟是如何培育出来的;他们又受到多少地域 文化的影响?本文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具体透过个体创业者的职业观、创业观以 及他们对南京地域文化的认知,分析与研究地域文化对个体创业精神的现实影响。旨在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 前提下,发展好个体经济,活跃与繁荣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以前,安徽淮河流域在历史上虽然饱受战乱侵袭破坏,但由于地近中原,易得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直接辐射,使其区域文化总体上较为发达;唐代以后,该区域文化渐趋沉寂.简而言之,在名门望族的影响下,该地域文化历时性地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汉代以前,此地文化似乎过于早熟,抽象有余而才情不足;其二,汉至魏晋期间,安徽淮河流域文化总的特质是偏于刚健,失之飘逸;其三,唐以后,皖北地区的淮河流域总体而言文事凋敝,武风独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