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  程建伟 《统计与决策》2005,(16):128-130
当前,"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瓶颈,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成了"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其已处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不同,转移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推进和拉动两方面来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成因,从而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动力。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经济转移,他们所得到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卿 《统计教育》2005,(12):47-49
我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文章首先对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方法及其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重新定义,借鉴劳均播种面积推算法,给出了一种新的估算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我国1978年以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计算。最后,提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个不容回答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上海财经大学余有红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而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强的农民的走向更是问题中的关码。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试轻...  相似文献   

6.
苏涛 《统计与决策》2006,(21):53-55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视角 农民工就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就业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年的就业实践所形成的理论视角归纳起来有如下10论:  相似文献   

7.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8.
上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及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本市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一部分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但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形成了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整个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时也很难全部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市统计局农调队对本市6个区县、60个镇、600农户、1988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本文就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为逐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的压力作一些探索,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更好服务。  相似文献   

9.
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即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现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10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44万人.非农业人口15.7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68.2万人(含外来劳动力6.1万人).本市劳动力总数62.1万人,其中全市农村劳动力57.75万人,  相似文献   

10.
一、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从业时间、从业结构、从业地域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其表现是:1.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明显。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1996年全区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牧业人数达9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11.4%;全区农村牧区兼营或经营工业、建筑业、效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各业的户数为24.7万户,占7.9%,按收入主要来源看,非农业户…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的一个顽症.在农业中不存在绝对的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但存在产出小于劳动投入的劳动力.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为1.6亿,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为0.8亿,除去乡镇企业容纳的劳动力1.2亿左右,我国现有近1.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近25%.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理论界有许多的认识,包括工业吸纳,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化,农业本身解决等,近些年来国家用了许多的办法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其原因就在于研究剩余劳动力时仅重视对剩余劳动力数字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农业本身生产条件的分析.农业生产本身是有季节性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不连续的,由此,农业发展中必然就要保留一定的剩余劳动力,作为劳动供给的蓄水池,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使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的困难,并且给劳动力的农业本身吸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科技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致使我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去,我国农民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业效率的提高必然受到限制,不仅农民的收入很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会严重受阻。因此,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资源,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广东省统计局钟剑虹第一产业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个问题是研究三次产业劳动力之间相互转移情况的重点。为了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问第二、三产业转移情况,特提出如下指标:设△AL代表各年新增加的农村社会劳动者人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差额,其边际生产率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18.
一、进城农村劳动力再转移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成为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特点,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近一半进入了大中城市,这种离乡离土的异地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行农业统计制度中,有关农业劳动力统计的指标主要是反映农业劳动力利用情况,如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舍总人口的比重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流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反映这些问题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增设指标;-.反映农业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主要计算农业劳动力就业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实际上也有一个就业的问题。计算就业率,以此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用以观察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第一产业走向二、三产业,向生产与生活的深层次转移。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之间的有效配合,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山区县的情况来看,谋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还比较困难。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内部消化机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仍是解决剩余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内部消化问题的提出(一)内部消化潜力较大。农业劳动力的过剩是相对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