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重新诠释,胡塞尔现象学突破了笛卡尔的自我学,向他人问题转移.然而,由于固守传统还原论的思维范式,胡塞尔无法解决身体与意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最终,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先验自我的起点.梅洛-庞蒂恰恰在胡塞尔失败的地方起步,运用辩证的原则,在"我思"的现象学分析中.揭露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存在即身体.通过身体--这个自我与世界区别和联系的桥梁,梅洛-庞蒂把自我的"为他性"展示出来.至此,可以说,他人问题虽然由胡塞尔提出,但要谈到对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重返现象,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在此,梅洛-庞蒂找到了一个源于身体-主体的有待思考的知觉世界作为其思想的新开端,从而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知觉观.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相似文献   

5.
<正>杜夫海纳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与现象学美学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一波兰的茵加登比较起来,杜夫海纳更为重视对于美和审美的哲学考察。因而,评述杜夫海纳关于美和审美的学说,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 “美的对象就是在感性的高峰实现感性与意义的完全一致……的对象”以胡塞尔为奠基人的现象学的著名口号是所谓“返回事物本身”,它所说的事物就是直接地给予意识的东西,即“所与”。它  相似文献   

6.
意识是"我能"——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验论把世界看做意识的状态从而低估了意识,而理智论则把世界解释为状态的意识从而高估了意识这一情况,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认为意识不是我思而是我能,旨在超越经验论与理智论。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直接影响了利科的自身解释学和福柯的自身关切的伦理学,在20世纪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曾经指出“关于还原最重要的教训就在于彻底还原之不可能性”。这句话造成了人们对梅洛-庞蒂在还原问题上的观点的误读和争议。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梅洛-庞蒂在其前后期哲学中对还原问题的持续关注,从而厘清他对于还原问题的观点重在揭示出还原本身之间问题性矛盾性,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梅洛-庞蒂在“被知觉的世界”论题上的考察恰恰体现为对现象学还原的实践:他以一种批判性的实践延续着对现象学还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爱德华·凯西指出:“唯有《审美经验现象学》才是现象学美学领域出现的极其充实和完善的著作。”正是《审美经验现象学》为杜夫海纳在国际美学界特别是国际现象学美学界赢得了地位。从现象学哲学原则出发,在这本著作中,杜夫海纳首先研究了审美对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审美对象不仅是自在自为的对象,而且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审美对象为我们而存在,不是指审美对象想要愉悦我们,而是指审美对象需要我们去感知,需要审美知觉去成全,因为“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者的意识中才能完全成为审美对象”。杜夫海纳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知觉更重要,除了通过审美知觉以外,审美对象不可能以其他方式来使我们“感动”和“沉醉”。杜夫海纳不满于萨特忽视知觉而对想象和情绪过于偏爱,主张将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审美知觉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知觉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方式存在的。这主要是通过与普通知觉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延续了现象学前辈克服主客二元对立的目标。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二者不可分离。审美知觉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觉,具有鲜明的主客体统一性,从而有别于普通知觉。  相似文献   

10.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逻辑内涵体现在三重相互关联的转向:其一,从逻辑转向知觉;其二,从意识转向身体;其三,从观念转向肉身.这三重转向不仅使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突破唯我论的困境,而且从生存论的视角对意识现象学所面临难题给予解决.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不仅就知觉、身体和肉身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出阐释,而且还开启了法国生存论现象学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1.
张云鹏 《东方论坛》2012,(3):50-55,68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存在于世界中,但它不是现成式地存在,而是此在式地存在,所以审美对象有自己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不能定义它是"什么",而只能说"世界世界化"。如果要描述这个世界,那么它就是作为个性化标志的"风格"和作为可直觉到的世界的整体的"气氛"。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看,"再现的世界"和"表现的世界"作为组分、作为要素构成了审美对象的世界这一系统,两者体现的正是审美对象的世界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从先验哲学的角度看,"表现的世界"和"再现的世界"构成为先验与后验的关系,表现物可以说是再现物的可能性,再现物可以说是表现物的现实性。它们二者一起并连同给予它们形体的风格构成审美对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开启了德国的主体性哲学,但康德、费希特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片面化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就远离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唯物主义原则,谢林试图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补充进哲学。谢林既肯定康德的主体中的纯粹理性的存在,又认为客体中存在同样的客观理性,认为这两者具有"先定的和谐",两者是绝对同一的。谢林认为这种先定的和谐只有少数天才在"理智"、"直观"和"美感"中才能把握。谢林将主客体的矛盾内化为主体内在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在艺术中消解这种矛盾,使哲学和艺术成了一种纯粹个人的东西,哲学和艺术失去客观性和普遍性,走上了通往神秘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提出以情感与知觉的普遍作用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力图恢复古希腊对于aesthetic的含义,即最基本的感性认知和最具体的人类经验。  相似文献   

14.
江西诗派的"活法"美学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苏东坡已提出了"活法"美学思想.黄庭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法".到吕本中提出"活法悟入"的思想,标志着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的完成.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的确立,是宋代禅宗美学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美学资料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固以类相召。”人性“爱同憎异”,“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这些是异质同构为美思想的明确注脚;也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心理本质的固有思想。它与西方美学异质同构为美的思想异曲同工。究其成因,渊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在其理论中并未充分展开,主要表现为直接用"静观"这一词语,强调一个"静"字。庄子的审美虚静说不但强调"静",而且强调"虚",是一个以虚静为核心,以心斋为起点,以坐忘为中介,以物化为最后旨归的有机整体。庄子审美虚静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物我合一的互动互化,比康德单纯静观的审美观照理论更接近审美心理的实际状态。庄子的虚静说没有像康德的静观说那样纯粹地指向形式美。  相似文献   

17.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及其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俄国形式主义的"纯形式"文学本质论基于康德美学.但这种"纯形式"概念是依据感觉("陌生化"感觉)经验来确定的,因而剥离了康德美学"形式"概念中的主体性意蕴.这说明这种文学本质论的美学基础中还有经验主义美学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殷学明 《东方论坛》2014,(6):120-124
杜夫海纳对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艺术作品只是潜在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审美知觉主体的呈现,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身。艺术不能通过语言即阐释来理解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自身的呈现来理解语言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艺术是审美主体返回自身发现美的一种知觉存在,其目的就是使知觉主体对事物的呈现如同所呈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所认知和理解的那样。文艺观念蕴含着修辞观念,加强杜夫海纳文艺观研究不仅有助于二十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创作也是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