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资讯     
1.学术规范建设大事记(1991~2004)991年11月,陈平原等主编的《学人》第一(江苏文艺出版社版)“学术史笔谈”栏发表陈平原、蒋寅、梁治平、刘东、许明学者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编委会等主办的“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专题研  相似文献   

2.
从1991年11月陈平原先生主编的《学人》第一辑“学术史笔谈”栏目发表第一批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开始,我国的学术规范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几年风雨路。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现代中国学术”开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原 《云梦学刊》2007,28(1):5-11
本期“当代学术史研究”栏为“现代中国学术”专辑。这一专辑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开生面,可以肯定,其不但对推进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高校博士、硕士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是富有启示性的。编者在此要特别感谢陈平原老师对本刊给予的真诚帮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学术史研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起来的,现在这个学科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如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学术史》、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余三定的《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李明山、左玉河主编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等等。这些著作从宏观上对中国的学术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对人们认识和了解学术史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果要对整个学术的发展或者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首先应该面对的是学术史的研究。“因为学术史的功用,还不在于对具体的学人或著作的褒贬抑扬,而是通过分源别流让后学者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走向,通过描述学术进程的连续性,鼓励和引导后来者尽快进入某一艺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功夫。”(陈平原)余三定也是重视当代学术史的研究的,不过他把研究的突破口放在具体的学者身上。因为他认为,学术史的研究必须研究学术,学术的载体是著作,著作代表了个体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这是很中肯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简单谈谈个人关于学术史研究的不成熟的想法。主要谈三点。第一,要正确处理学术史研究和具体学科学术史研究的关系。我想二者应该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我非常赞同陈平原教授的观点,即学术史研究应以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因为学术史研究是研究的研究,好比哲学相对于具体科学,应该是高屋建瓴的。所以,不能把学术史研究与具体学科学术史研究等同起来,应当突出和加强学术史上重大问题和范畴的研究。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突出问题和范畴研究的基础上,学术史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具体学科的个性特征,要总结出各个具体学科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8.
毛梦溪 《云梦学刊》2006,27(4):21-22
中国传统学术史肇始于战国后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研究。其中,尤其以《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为代表作。经过近二千年的演变、发展,到如今,新的时代为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已涌现出包括余三定先生在内的陈平原、瞿林东、陈其泰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专家。《学术界》2004年第6期刊载了余三定先生的长篇论文《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介绍了数十种著述,如李明山、左玉河主编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  相似文献   

9.
6月5日,由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主办的“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来自首都及部分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及部分学术媒体的编辑30余人参加了会议。出度会议的学者和编辑有:教育部社政司出版处田敬诚,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学报》程郁缀、龙协涛、刘曙光、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定,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徐思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仲伟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姜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邢东田、《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张国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总论》魏开琼、《光明日报》计亚男、薄洁萍,《社会科学报》许明、曾军,《河北学刊》田卫平,《社会科学论坛》赵虹,《学术界》袁玉立,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叶继元,中国政法大学赵国君,华中科技大学杨昂,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李克安、钟兴永、杨年保、汤凌云等。 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主持开幕式。余三定指出,我们提出“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这样的话题,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当代学术经过新时期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繁荣,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学术成果,需要我们适时地进行回瞻、总结和反思,这就是进行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了《学术史研究随想》一文,是最早提出开展当代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曾敏慧 《云梦学刊》2006,27(3):10-11
陈平原先生在当今一代的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参读余三定老师《博取杂用,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载《云梦学刊》1994年第1期)及一些资料,觉得陈平原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先生的学术追求、学术思路、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认真学习、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回首20世纪,探究中国学术研究的嬗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代学者殚精竭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到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王伯祥的《中国学术演变史》、杨东莼的《中国学术史讲话》,到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通过剖析潮流,辨别良莠,评判高下,厘清师承,均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作了精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清晰的印痕。如何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心灵印痕?如何把诸多学者多年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①,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2002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6月又专门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也有学者以个人名义对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建议,例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提出了学术引用的10条伦理规则.其间的纷争暂且存而不论.时光流转,2006年12月14日,《新京报》和《光明日报》分别刊登了《北大教师学术造假可开除》《北大出台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观念的变迁和思想与学术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 《云梦学刊》2008,29(4):27-29
一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曾写道:"晚清那代学者,之所以热衷于梳理学术史.从开天辟地一直说到眼皮底下,大概是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同样道理,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重提'学术史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因此.首先进入视野的,必然是与其息息相关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①眼下,近三十年中国学术也日渐成为批评和反思的对象,那么,构成这一学术取向的动力何在呢?我想,以文化观念变迁而形成的思想与学术的分合大体上可以为近三十年当代学术提供一种描述方案.  相似文献   

14.
许有攸 《云梦学刊》2006,27(4):41-42
学术史研究,本身是一个大问题,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术史,都有自身的学术成果的积累。但是,就宏观角度而言,学术史单独作为一个问题,大致有二种“写法”,或者说,根据目的、方法、所收集运用的材料等的不同,可以分成而二种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2006,(4)
5月27日,由湖南理工学院土办的“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国家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学术界》、《云梦学刊》等单位共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学术史的关系、政治与学术史的关系、学术史研究的基本界定、当代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评价、学术与学术规范等当代学术史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有…  相似文献   

16.
舒习龙 《河北学刊》2013,33(1):6-12
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体例、方法、思路等诸多问题。重写近代学术史首先在于体例之确定,借鉴中西史书体裁的优点,采用综合创新体裁撰写学术史,应当成为重写学术史题中应有之义。而在方法论方面,应当淡化所谓的范式之争和意识形态考量,建立相对客观的学术史叙事模式。近代学术史研究应当从学术自身出发,摒弃预设的"范式"和观念,用恰切的体例编纂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近代学术史,这是建立相对客观的学术史叙事模式在方法论方面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我国学术史研究的范式和领域较之清代大有扩展,既出现了梁启超、钱穆等学术史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术史研究的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重要阶段.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学术史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总结民国时期学术史研究的得失,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学术史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促进新时代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应邀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短期讲学,陈平原于是自告奋勇,替妻子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并批阅试卷。其中一道论述《儒林外史》叙事特征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举的例子是"范进中举"。这让陈平原很伤心。因这意味着那些高考成绩万里挑一的学生,进北大后没有通读这部讽刺文学经典,只记得中学课本上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学生们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没时间读,只好读文学史。这独尊文学史的局面,让陈平原开始反思"'文学'如何'教育'"。而这一反思,最初是为了总结文学史写作经验--1987年前后追随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关注"近代以来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特别是1993年撰写"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此后,断断续续,苦心经营十七年,终于,陈平原推出新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近日,陈平原教授在北大出版社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合办的"博雅讲坛"上,做题为"文学史的魅力、陷阱及生机"的演讲。其后,陈平原教授就执掌北大中文系三年来的得失、高校行政化及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等话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彦武的专访。本刊特发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如所周知,重写文学史的事情,从海外到海内嚷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多年了。意味深长的是,加入嚷嚷队伍的人中却并未见到重写得像样点的文学史之一或之二,而从未见参加嚷嚷的陈平原,却早已埋头理出了让人叹服的文学史重构若干。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陈平原并不像那些嚷嚷者大多是出于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厚积薄发,并从未游离于二十多年前他自己即已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大概念。  相似文献   

20.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7,28(4):29-30
因为《云梦学刊》的缘故,我对学术史研究动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正因为对当代学术史的这一点兴趣,我更加关注起《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学术动态。两年前我曾经就《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办刊特色写过一篇文章(《学术界》2005年第2期),觉得还有些话没说。这次承蒙《云梦学刊》编辑部的邀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