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崇拜心理的历史根源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维力、想象力、表象力等发展的必然,人们利用崇拜心理来作为精神支柱要补充现实中的不足。然而,崇拜心理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导致盲目从和狂热,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针对崇拜心理的特点,利用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一、意象的原生状态——物象 在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图式中,感知能力首先创造出的就是表象。它是人把自己对外物的一种记忆映象贮存在大脑里的结果。这种结果一般呈现为两种性质,一种是对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特征经过记忆贮存的结果,一种是对上述这种记忆表象或现有的知觉形象通过想象而  相似文献   

3.
形象思维也是思维,因为它能通过形象概括,与抽象思维同样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形象概括呢?从心理学说,形象概括是一种表象运动,它依赖表象的运动而进行概括.我们知道,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因为它感知的对象往往是同一类事物或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同一个事物,所以表象不仅有具象性(也有人  相似文献   

4.
创造活动是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规律的发现,技术中新机器的发明,文艺中新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类独具的创造性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创造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人类劳动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能借助于想象形成劳动的最终产物和劳动程序的表象,就是说人们在劳动之前已经在头脑中借助于想象力构成了“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形象。一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都要借助想象力设计新图样,构思新情节,设想新情境,然后凭借想象的形象指导活动,使想象的形象以物质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把心理模式变为现实。所以想象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基本成分,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想象。  相似文献   

5.
甲为什么要提出感觉语言?它的重要往何在?乙海德格尔说过,人“充满芳绩,然而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人生的重要方面.什么是诗意的?我认为指的就是艺术化的人生,通常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化因素体现在(一)人类创作的文学艺术中;(二)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三)生命内在的情绪中,忽视了语言的艺术性体验.而语言是我们生活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存在,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语言不仅作为一种存在环绕在我们周围,而且作为其地存在如自然、社会、文化。心理的表达媒介起着中介桥梁作用,其地存在通过语言被我们理解…  相似文献   

6.
影视文化与感觉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艺术超越了印刷文化的理性特征,是当代感性文化的滥觞。从本质上讲,文字是观念性的,镜头是物质性的,单词反映思想,画面反映感觉。在影视文化中,形象排挤了词句在印刷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从事记录的眼睛(观看)代替了从事反射的眼睛(阅读)。“看”和“读”都需要视觉发挥作用,但“看”是一种直觉观察,“读”是一种理解观察。 没到过长江的人,读到“长江”这两个字时,要靠想象力创造它的浩荡;而到过长江的人,要靠回忆来复制它的雄伟。无论想象还是回忆,都要借助心智将概念和表象联系起来。人对长江的把握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文字,更取决于文字所能唤起的心理能量。想象力和记忆力强的人,对长江的所知便生动、真切,反之便平淡、模糊。文字只是个启动因素,它的真正表现力来自于阅读者的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六十岁以上的人,谓之“老年人”。人一旦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许多变化。有的老年人心境开始趋向淡泊、宁静,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欲望会逐渐减少;也有的老年人却紧紧抓住人生最后一段宝贵光阴,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尽情地享受生活。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会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前者,我们把它称之为“传统型消费心理”,也称“满足型消费心理”,后者,我们把它称之为“开放型消费心理”,也称“享受型消费心理”。它们都是老年人特有的两种消费观和消费心理。具有传统型消费心理的老年人,大多数认为自己年纪已大了,人生的…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思维方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是当前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其实辩证法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 ,是指一种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和活动 ,也就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经苏格拉底、柏拉图、赫拉克利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发展以后 ,辩证法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表明了人类由表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 ,构成了以后哲学家们自觉的思维方式 ,并由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人推向了极至。因此 ,辩证法从本源上讲就是概念的辩证法。辩证法必定是“肯定的”、“批判的”、“革命的”。从本质上讲 ,它源于“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 ,也是人类思维的本性 ,它源于人类的认识史的总结和结论。  相似文献   

9.
形象思维和人文科学与工科教育刘玉安一对于形象思维文学艺术涉及的较多。文学艺术研究广义地划分在人文科学领域当中,人文科学、形象思维作用干人类的品格,诸如想象力,创造力,设计能力,意志力,派生能力即触类旁通的能力,训练强化人的感知、联想、情感、理解等心理...  相似文献   

10.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关励姝,侯西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或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其争论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另一种则认为是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这两种观点就是孰非,通...  相似文献   

11.
想象力是一种向外无限扩展的力量,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也会把人类引向歧途。卢梭把爱弥尔和让·雅克进行对堪,向我们展示了想象力产生的根源,想象力与忿怒、虚荣等人为情感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了关于想象力教育的限度、秩序和方法等许多细微而关键问题的答案。卢梭对想象力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想象力的内涵和本质,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拾便宜”的心理,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人群的心理,它存在于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心理之中,具有社会群体性乃至人类群体性的特点。在这种意义上说.它具有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从社会群体而言,它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的特点。从人类群体而言,它又具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常常会导致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的优劣,造成民族劣根性,因此,这一心理是民族劣根性之一种。从人类的欲望而言,这一心理又是人的欲望之一种,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因而带有极强的“原罪”色彩。单就…  相似文献   

13.
鉴赏判断的一般形式是“某物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康德鉴赏判断的分析论及演绎就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康德为何以及是否有必要运用四契机对鉴赏判断进行分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批判”可以提供某种启示,但鉴赏判断毕竟不同于逻辑的规定性判断,无论是从现实经验的角度,还是从严格的逻辑学的角度,都不适合把它只视为一个在语言上(无论说出与否)发生的判断,从而对它进行单纯语形或语义上的分析;而且鉴赏判断所真正评判和断言的也不是把某物宣称为美的。它是从鉴赏活动本身的反思中所抽象出来的一个一般判断形式,是这一反思的表象,亦是鉴赏判断本身的概念的表象,因为构成这一判断形式的各要素即表征着鉴赏评判的各方面特征,而四契机所阐明的是鉴赏判断本身的特性。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就是以鉴赏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进而对它的概念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四契机运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写作心理探赜——评郭兆武的《写作心理学》薛迪之(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教授)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往往不及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人类对自身心理世界的认识又往往不及对生理的认识。“文无定则”的古训,虽然道出了人的写作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情状,但也未必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人最初是从自己的自然个性( 需要和能力) 出发去进行活动的;但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为了克服各种障碍,人一方面将“是怎样”的自然需要转变成“应当怎样”的价值性需要( 价值意识) ;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内在的各种能力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外化、延伸为各种工具,从而使障碍的克服、价值的创造成为可能。根据价值性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人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克服障碍、创造价值的几种基本的方式,如利用( 或拒斥) 、沟通( 或隔绝) 、改造( 或保护) 、创造( 或消灭) 等方式。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克服障碍创造出自己所必需的一系列的东西。而一旦一系列能够满足需要的东西在活动中被创造出来,一个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体系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希腊神话、《圣经》的表象世界及其对西方文学的模式意义马小朝一神话,是原始人类集体无意识表象的符号化,它中间蕴藏着人类最古老的人生经验和心理记忆,蕴藏着人类最初接受历史挑战的心理抗衡方式。由此,剖析希腊神话、基督教《圣经》的表象世界,无异于在翻阅西方人...  相似文献   

17.
杜威反对道德行为选择中脱离经验的教条化与僵化做法,提出了“道德想象力”概念。“道德想象力”是使不在场成为在场、从“能是”感知“所是”的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过程离不开想象、慎思、抉择等道德想象力的发挥,其要旨是理解当下行动的意义并努力增加当下行动的意义,使道德行为成为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一、“符合论”与方法论诠释学 符合论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它的基本思想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如果相符合,则认识为真,否则为假。符合论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存在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自存的客体;二是存在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三是主体能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客体,即主体的认识、思想能够与客体相符合。这也就是罗蒂所批判的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不管是主体符合客体(传统符合论)还是客体符合主体(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符合论的关键都在于确立符合的标准,即衡量认识正确性的标准,而正确性的认识就是真理。可以说,近代哲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其实他们所寻求的就是正确性,“即如笛卡尔,谈的虽是自明性与确定性,实则仍是正确性的一种变式。”即正确性垄断了真理。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音乐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的心理能力以及如何去发展这种能力。 一、音乐感受能力与各种音乐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 音乐的各种能力是如何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音乐惑知能力。1.听觉表象能力。作为音乐感知能力的音乐听觉,是一种知觉能力,它是通过欣赏、歌唱、演奏等再现音乐的方式,来检验听觉能力水平的。这种知觉能力,在心理学上称听觉表象能力。人们在能够准确地再现音乐之前,已经感受到音乐的起伏变化了。这种感受音乐的基础,就是调式感。 2.调式感。调式感就是人们对曲调变化的情绪体验。在音乐进行中,稳定音与不  相似文献   

20.
孝意识的时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孝爱是由社会与文化造成的、最能体现人性的特点而又需要在生活境域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本文通过更改现象学时间视野来探讨孝爱意识如何生成的问题,达到以下一些结论:(1)孝意识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比较普遍地出现,是由于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导致了人的内在时间视域(及相应的原发想像力)的深长化,由此而使得慈爱这在动物界也存在的生命现象能够在人类意识域中反激出回报的孝意识。(2)因此,孝与慈是同一个时间意识的生成结构导致的两种互补现象。(3)西方现象学的时间观虽然有重大创新,但它之所以总漏过孝爱意识,是由于它缺少《易》那样在“过去”与“将来”的相交与回旋中领会根本“时义”的思路。(4)在儒家看来,人首先不是(像海德格尔或其他一些西方当代思想家认为的)以个体的方式,而是凭借亲子之爱和世代延续的联系来真切地面对死亡与无常,由此而形成一切伦理与道德的关系。(5)孝爱意识只能被人生经验活生生地构成,不能仅靠服从规则或礼数而产生。“人生挫折”与“自己养儿育女”是成人抵御个体意识的分离效应而重获孝意识的两个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