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汪曾棋是一个士大夫式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美好人性的自觉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讴歌决定于他所接受的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和内儒外道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使汪曾祺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使他的创作表现为对现实的逃遁.  相似文献   

3.
1940至1950年代,汪曾祺和从维熙以“鸡鸭”养护者为题材分别创作了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和《鸡鸭委员》。两位作者虽均围绕主人公的看鸡养鸭经历讲故事,但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仍表现出巨大差异:汪曾祺抒写二位“名家”散淡、风流与自在的人生情志,从维熙叙写“委员”翠枝儿在饲养鸡鸭时表现出的超乎年龄的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汪曾祺重视发掘底层人物的力与美,从维熙更多遵从“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规训,底层民间逐渐退出“十七年”文学的叙事范畴。这源于后“荷花淀派”文学与京派文学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十七年”文学的政治主导和中国新文学的民间叙事之对立。  相似文献   

4.
把汪曾祺创作的几个阶段,放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去比照,我们发现汪曾祺的创作有着较为典型的京派特征.他继承了也丰富、发展了京派文学,他使得京派文学在新时期获得了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在创作中他立足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民间,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作家的创作立场的角度,对汪曾祺的创作观--知识分子民间立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汪曾祺依据民间的道德伦理、生存原则去理解民间,进行创作的独特民间理念。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在创作中他立足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民间,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作家的创作立场的角度,对汪曾祺的创作观--知识分子民间立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汪曾祺依据民间的道德伦理、生存原则去理解民间,进行创作的独特民间理念。  相似文献   

7.
一凡 《社区》2010,(27):36-37
汪曾祺先生我没见过,更不认识,但跟汪曾祺学做美食却是确确实实的——从他的作品中学的。汪曾祺先生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善写凡人小品,记乡情民俗,谈衣食住行,于不经意、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大师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作品是永远留在人间的。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不同时代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也隐喻了作家本身在不同时代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儿童小说也是他自己“成长焦虑”的折射。  相似文献   

9.
贾岩 《东方论坛》2002,(6):60-63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的智慧人物” ,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与基督教文化的相即相离 ,即从接受到放弃、又从放弃到再接受的迂回复归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过程 ,既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也和 2 0世纪整个世界文化的大体系有关 ,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显示了林语堂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相似文献   

11.
祝学剑 《南都学坛》2007,27(6):48-51
废名是"五四"时期极富艺术才情且引人注目的作家、京派的重要成员,但日后却只留下薄薄的几本似小说非小说的集子,游走在文学的边缘。过于冒险的文学实验造成废名致命的创作缺陷,无情地减损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导致他30年代文风奇辣生僻、审美趣味恶化,40年代小说创作偏离小说创作轨道,向非小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清初满族悉数入关,北京成了旗族长达二百多年的聚居地。老舍这位满族出身的文学家,有着深深的恋京情结,因为他的人文根须和艺术基石,都深埋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创作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作家应是两种才能的统一和融合、作家是"隐蔽的心理学家"、文学创作要感受诗意等文学创作理论,并在自己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实践和丰富了其文学创作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幻小说作家,肖建亨的科幻小说以大胆离奇的想象力而见长。《布克的奇遇》是肖建亨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对器官移植及未来生命科学展开想象。他的创作,为当时想象力匮乏的科幻文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瑰丽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科幻文学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作家苏赫巴鲁的文艺创作不但数量巨大,艺术体式涵盖范围广阔,而且成就也甚高。其文艺创作不但具有鲜明的民俗意味,而且对于丰富当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与华文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其芳是一个具有深厚“三峡情结”的京派散文作家。面对30年代散文日益趋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离新文学初期倡导的美文距离越来越远的现实,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改变这种状况,并对京派文艺理论形成一种契合。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作家.茅盾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了他先进的作者意识.特别是茅盾在改革《小说月报》的过程中,一直贯彻作者编辑化、编辑作者化和读者作者化,这既是他主编期刊的重要举措,也是他主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置身于租界化的上海,鲁迅的生命体验恰“如身穿一件未曾晒干之小衫”,迟暮心态的他多少显得无所适从,他以冷嘲热讽的姿态持续看租界。但是,鲁迅无法逃离租界化上海的诱惑而投奔它处,始终陷入欲弃还留、欲恨还爱的复杂情境。鲁迅是传统士大夫文化和租界洋派文化的中间物,对京海合流的刻薄态度,流露出他在租界化上海的边缘感,和作为中间物而应有的牢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