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林焕平的理论研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突破既定语境限制走向理论的丰富性与特殊性的过程,他在新时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原则,对现代主义、唯"主体"论以及"向内转"思潮等现代文艺思潮批判,对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的变迁,作家年事的增长;文艺思潮的交替,作家世系中这一“代”和那一“代”不同,是客观存在。20世纪初,刘鹗、吴研人、李宝嘉、曾朴、章太炎、梁启超是一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鲁迅、胡适、郭沫若、田汉是又一代倒了20年代,冰心、老舍、巴金这一代登上文坛;30年代,曹禺、夏衍、胡风、周扬驰名;40年代,吴组缃、沙汀、赵树理、孙犁、马烽、贺敬之这一代作家发扬蹈厉;50-60年代,李国文、王蒙、邓友梅、宗璞等新一代作家崛起“文革”前的66年间,中国出了六代作家,人所共知,无须赘述。“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文学继续自文学革命以来到1949年后成为主流在“文革”达到顶峰的政治──文学传统,配合新的政治─—文化变革而进行的转变,伤痕文学是告别“文革”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二、就伤痕文学本是政治──文化变革本身又为文学突破旧的政治──文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前景来说,它为文学走向新的文学本性的自身的…  相似文献   

5.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的17年当中,随着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的文艺稿酬制度无论在形态、性质、功能,还是在分配方式和数量上,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被重新认识和不断被调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后国家文化体制的演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稿酬制度的政治化、等级化及其在中国作家创作与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衰微化。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中国作家团黄药眠、唐弢、柯灵、林焕平、丁景唐、王辛笛、楼栖等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参加“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研讨会”,与香港和海外学者一百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本文是丁景唐同志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四十年代上海的鲁迅研究工作》中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中外许多作家、学者、前贤、先哲,都对文学艺术作过深入的思索和认真的解释,从孔老夫子的“诗教”论述到袁随园的“性灵说”,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的“摹拟说”到康德的“精神力量的游戏”说和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无不力求展示文艺的真面目,揭示出文艺的“三昧”来。但是,由于他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都是就文艺论文艺,见树不见林,都没能科学地揭示出文艺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二十年了.二十年后的今天来评说“文革”文学,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万恶的“四人帮”对文学的扼杀、践踏、摧残,致使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倒退、大摧残,使成千上万的文化人被迫害致死.另一方面,从创作实践来看,既出现了不少为“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乃至篡党夺权的政治阴谋服务的带有明显“帮”文化的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或比较好的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作品.只有从这两方面辩证的看问题,才能全面、客观、公允、科学地评价“文革”文学.十年“文革”,给我们党、国家、人民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空前的灾难.从文艺方面来说,《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是“四人帮”在文艺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这个《纪要》炮制了一个“文艺黑线专政论”,于是“黑理论”、“黑作品”、“黑作家”三顶大帽子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压下来,一些正确的理论如“写真实”、“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等被诬之为“黑八论”加以讨伐;很多优秀的、深受人民欢迎的作品如《红旗谱》、《红日》、《三里湾》、《上海的早晨》、《保卫延安》、《茶馆》等在报刊上被公开批判;很多才华横溢、创作甚丰、为中国新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著名作家如  相似文献   

9.
拙文《我们是“抄袭的一代”?》闪烁登网后,《史学月刊》编辑部周祥森编审就“抄袭的一代”的界定依据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的确,这是拙文表述时用词欠推敲造成的一个疏忽,把“皆是”改成“大都”就较妥些,笔者对周先生的严谨表示钦佩。不过仍需说明一下,我真正的意思是“文革”对人所必需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破坏实在太大,而我们这个时代严重的抄袭剽窃现象肯定是灾难性后果之一,殃及范围包括“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人们。老一代学者具有过去的“底子”,因而没有“蔚然成风”,“文革”中和“文革”后的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生产应重视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把握和实际运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的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社会主义文艺产品具有商品性这里所说的商品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换关系,文艺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它除使用价值之外,也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肯定了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那么它就必然有个生产与消费的问题。例如作家创作出作品是文学的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通俗文学蓬勃遽兴,引人瞩目。而这大时代的光怪陆离的文艺新潮冲击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却又令人焦灼不安。为着当代文学的命运与负担,我们不得不沉思……两种文学的历史存在文艺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从综合的标准,可以划分为“鉴赏性文艺”和“娱乐性文艺”两大类别。许多伟大的作家和文艺批评家早已看到了这点。席勒站在审美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休息说与高尚化说。他指出:“流行着两个关于诗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诗是娱乐和休息的工具’。……第二个原则是:‘诗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九八○年以前恢复机构、平反、落实政策,解决一大堆“文革”中遗留的问题,解决了一大批各种矛盾。在此基础上,一九八○年召开了自治区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党的领导关怀下,我们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提倡思想解放、创作自由,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新老作家,培养文艺新人,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和去外地访问学习,在内蒙古大学和师范大学分别举办了蒙文、汉文包括文学、戏剧的文学研究班,召开过许多次创作和评论讲习班,文学讲座、讨论会、座谈会等等。同时,我们适时地举办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作家被纳入“单位”的体制之中,他们与报刊、出版社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为金钱写作,作家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转换叙事模式,为工农兵服务,是“文革”前十七年文学生产的显著特征。尽管作家的总体待遇、经济条件得到了提高,但在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里,政治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政治上被打倒了,作家的一切待遇都可能落空。  相似文献   

14.
林焕平先生,广东台山县人,1911年9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及暨南大学,后留学日本。1930年参加“左联”,开始革命文学活动。曾任广西大学、大厦大学教授,香港南方学院院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广西文联、广西作协副主席。林焕平先生作为海内外有影响的学者,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成就录》及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传》。  相似文献   

15.
在这之前,有一些人曾提出“重写文学史”而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我觉得,“重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习惯于接受哪怕是错误的东西,而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萎缩,缺少大幅度争鸣与创造的文化活力.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就应该重写,特别是关于“文革”十年间的文学范畴问题,如果有些问题搞不清楚,就会影响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科学性.这是我们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应该把这些问题作为遗憾的事情留给后来的学者.这个问题就是“文革”中的地下文学的地位、价值意义.许多文学史,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所有的当代文学史著述、教材,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学者们的开拓精神不足.我们整天谈什么文学观念的更新,但具体实践中敢于更新的很少,顶多是在论述的角度上换一换,没有可喜的拓展.说到底,我们一方面把文学放在语言的艺术中去理解,而另一方面又常忽略文学语言的多样性表现,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隐体系的文学.对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主要是手抄本和民间文学,当前亟需的是重新整理,挖掘、钩沉,然后才是理解、分析.对于手抄本和民间文学在这十年间的表现,其珍贵价值不仅体现在填补文学空白的层次上,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学史意义.在“文革”十年中,样板压倒一切,主要是样板戏,其他象样板小说  相似文献   

16.
道安:(见鲁迅书信集上卷266页《致许寿裳》) “道安”者,非一般之问候语。在鲁迅的上千封书信中仅见用于致许寿裳和蔡元培、黎烈文等少数几个人。“道”为“道士”的简称,“道士”旧时泛称有道之士。春秋繁露中有“古之道士有言,将欲无陵,固守一德”的话。又“道山”犹言“儒林”“文苑”旧指文人聚集的地方。语出《后汉书·窦书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来山。再见“道心”发于义理之心,对人心而言。《章  相似文献   

17.
一 文艺与时代结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都分。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新时期,新事物茁壮成长,旧事物急遽消亡,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推动生活前进、站在时代前列的新人大量涌现。在作家、艺术家面前,一个崭新的时代,崭新的生活出现了。面对如此激奋人心的新世界,重温毛主席关于反映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论述,提出深入生活问题,对于作家、艺术家们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文艺问题上的光辉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了当代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即使对高尔基这样伟大的作家,列宁也曾强调他“到农村或外地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在那里单靠普通的观察就能很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烂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理,结合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强调了文艺创作和社会生活的依存关系,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求作家、艺术家摆正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的关系,而且从“唯一源泉”这样一个根本点上强调了文艺创作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别无他径。这个光辉思想指导了  相似文献   

18.
在桂林独秀峰下,林焕平教授优雅的小客厅里挂着一幅千家驹的墨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雄浑、慷慨的诗句,正是年事已高的林教授心志的写照。从“左联”成员到今天中国作协广西分会名誉主席,从放牛娃到广西政协委员,林焕平教授为中国文学事业、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桑榆暮景,仍在勤奋地研究、写作和培养研究生,让生命放出更多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艺"包括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红色文艺"的实质是权威政治话语利用文艺对农民、工人、士兵进行鼓动、宣传,发动他们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意识,即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权威的主体性置换了作家的主体性,被改造了的作家失去表达内心真...  相似文献   

20.
生活 心灵 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这命题不能说不对。但有的文艺评论家却太强调了这一面,而忽视了作家心灵对于创作的作用,却是不尽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