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叙述1949年底至1950年初中苏两国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中涉及新疆的许多问题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发生的缘由及其影响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同时还顺便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本身作了一些实事求是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我国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也引起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不利于我国多边外交的开展,有碍于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中国为自己的外交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美两国从战后自身利益出发而强加给中国政府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质是前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拿中共问题作交易相互满足对方要求的产物.该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助长了国民党蒋介石独裁内战的决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苏友好报》创办于1952年10月,是中苏友好协会的机关报,由总会机关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发行,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作为中苏友好的宣传阵地,《中苏友好报》伴随中苏关系走过了"蜜月"时期,记录了中国人民对苏友好、学习苏联的全过程,是中苏友好的宣传者和见证者.但是,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出台后,随着中苏分歧的逐渐公开,这张以"友好"命名、片面宣传苏联的报纸,终因无法继续完成宣传"友好"的任务,于1957年3月30日出完最后一期,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5.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同盟则是中苏关系史上的最重要问题。随着双方档案的解密和陆续开放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学术界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宏观探讨和微观考察均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果或可引起对某些中苏关系史的重要结论乃至新中国外交史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其称霸远东的工具,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应与帝俄时代政策彻底决裂,把中东铁路无偿归还中国,但就苏联处理中东铁路的做法来看,其力图继承沙俄在华特权的企图昭然若揭。循着中苏之间中东铁路交涉的历史轨迹,可以使我们对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并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丘吉尔为首的保守党上台,英国坚持要在《澳新美同盟条约》中发挥作用,而补救的唯一办法就是试图参加同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丘吉尔利用一切机会向美、澳、新表达自己的要求,并希望三国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但是不论英国政府怎么努力,都不能如愿以偿,最后不得不接受事实。  相似文献   

8.
苏共二十大并不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台海危机 及赫鲁晓夫批评中国人民公社并撤出在华专家才是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两个主要 事件。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把党 际关系等同于国家关系也是同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苏友好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的一场全国性运动,政府一方面对民众开展关于中苏友好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在各领域聘请苏联专家。宣教活动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改变民众对苏联的负面认识是向苏联学习的先决条件,也迎合了当时中苏两国结成政治同盟这个历史背景。上海在近代以来深受美国影响,所以1949年后首当其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秩序下被改造的对象。通过研究证明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展的中苏友好宣教活动相当成功,达到了政府的预期目的。新中国成立初上海民众根深蒂固的崇拜美国、敌视苏联的观念是如何被扭转的?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在此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苏友好宣教活动对上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场运动?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档案、报刊和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回答这些疑问。  相似文献   

10.
苏俄红军在未得中国政府同意下,以追剿旧俄白军之名,自1918年起,先后大批侵入和占领中国外蒙古,拒不撤出。苏军在外蒙古扶持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政府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中苏友好协会是中苏关系风风雨雨的历史见证者之一.随着中苏两党从内部分歧到公开论战,中苏友好协会的功能与活动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与前一时期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机构萎缩、人员锐减、地位下降、活动减少与功能嬗变.经过痛苦而复杂的演变,到中苏大论战后期,中苏友协作为宣传苏联的组织已不复存在,作为对苏交流机构也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是,中苏友协并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即便是在此后中苏长期对峙时期,它仍然通过极其有限的、象征性的活动显示着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3年来,中俄关系在这个新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顺利前行,各领域合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两国政界、学界赞声一片。本文通过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探寻中俄关系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试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当时进行得异常艰难漫长.双方在反霸条款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谈判陷入了长期化.导致这种对立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推行对苏缓和政策.缓和不仅打破了美国对中、苏关系的平衡,使中、美"准同盟"发生了动摇,而且带来了远东地区大国政治构图的变化,使中、美对苏联的政治对决重新返回到只有中、苏紧张对立的状态;缓和还使日本的对华外交路线发生了改变,三木内阁为了同美国保持步调一致,把外交坐标从田中时代的追求与中、美建立两等边三角形关系转变到与中、苏保持等距离的轨道上,使在建交联合声明中得到确认的反霸条款问题化了.  相似文献   

16.
张小满 《南都学坛》2007,27(4):32-35
重庆谈判期间,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密切合作的态度。他呼吁和平民主,抨击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督促国民党做出让步,力促和谈成功,同毛泽东密切交往,默契配合,在政治上、舆论上给共产党以明确支持,为推动谈判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由亲共逐渐走向了联共。新中国建立,张澜当选为国家副主席,应当说他这一政治地位奠定于重庆谈判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