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个亲戚是做保险的,经不住他的怂恿,我打算买两单数额较大的人身保险。因手头没有这笔现款,我便想起去年借出去的两笔钱。一笔是有个朋友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向我借的,另一笔是一个朋友因父亲动手术向我借的。结果当我婉转地向这两位朋友提出需要钱时,他们却都说现在没有。  相似文献   

2.
与父共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营盘里每年老兵“流”走了,又有新兵“补”进来。每到年末看到新兵进来,总要回想起自己当新兵体检时,与父共眠的往事。记忆中,觉得从小就没有与父亲在一起睡过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说,是个小男子汉了,一个人睡吧。于是,便一个人在厨房临时摆的小床上,一睡就是十几年。一个人睡厨房,就意味着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离开了妈妈温馨的呼吸陪伴着走向梦乡的惬意。于是便恨父亲。觉得父亲不爱我。再加上父亲不苟言笑,不陪我玩,不给我买玩具,越发觉得与父亲没有感情,以至于和父亲天天在一起,见面也不多说话,好…  相似文献   

3.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手     
开始感觉父亲手的温暖,是刚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城里帮人带小孩,回家的日子不多。于是,父亲便担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双重责任。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便起床给我做早饭。等我吃饱以后,父亲就端来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在院坝里,专心致志地给我扎小辫。父亲的手太大、太糙,他扎的小辫太难看。因为这个,我没少被同学们笑话过。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爸,长头发太费事儿,你还是给我剪短吧!”父亲从我的眼神里读出了异样,顿了半晌,对我说:“爹知道自己的手笨,可是小妮子还是留长头发好看,爹会给你扎好小辫的。”自那以后,父亲一有空…  相似文献   

5.
刘希 《社区》2013,(18):60-60
现在全国倡导节俭,我们家也刮起了“节俭风”。前两天,父亲过六十大寿,我打算在酒店为父亲办生日宴,姐姐却不赞成。姐姐说:“爸爸不喜欢讲排场,我们自己在家动手为父亲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比在外面吃要实惠得多。”当我把姐姐的想法转告给父亲时,他笑着说:“还是你姐了解我,在家过生日既节俭又有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李素萍的父亲去世了,她一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西城的“家里”收拾,准备买过年烧的块煤。“便宜点的煤,也得300块钱一吨,最少得买4吨,再加上两位老人的房租,两项支出就得2500元,我还得想办法借或者赊。”她说。  相似文献   

7.
说“洋”     
谈“洋”,大概是个时髦的老话题。 说起“洋”来,我倒也有一些印象。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把家里日常用的东西也冠以一个“洋”字,仿佛非“洋”不成名。譬如,火柴称“洋火”,棉线讲“洋线”,煤油叫“洋油”,雨伞曰“洋伞”……于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这样  相似文献   

8.
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孩子见屏幕上的那个律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得大家个个点头称是,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转身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当个律师。”  相似文献   

9.
有所敬畏     
有位朋友告诉我,“文革”开始时,她的父亲恰好是血气方刚而又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于是便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投身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游行时主动喊口号,开会时率先发言。有一天,当她父亲准备出门时,她那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突然说道:“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儿,我不清楚;现在你都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有一句话我要说给你听,就是你出去后无论做什么,做之前都要摸着心口想一想,自己所做的事儿,十年后能不能见人,百年后敢不敢见鬼。如果不能,不敢,我劝你就不要去做了;头上三尺有神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我的朋友说,就…  相似文献   

10.
画扇 《老友》2013,(12):43-43
我们家有三位“收藏家”:父亲、小侄女和我。 父亲成为石头收藏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时父亲刚刚退休.正被“退休综合征”所困扰,成天像个破旧的摆钟似的从这屋晃到那屋.无所事事。有一天.父亲实在闲得慌,便跑去爬山。在半路上.坐在一个石头上休息时.他被脚下的一块石头吸引了。没有艺术细胞的父亲.不知道怎么就把这块石头看成了惟妙惟肖的“老寿星”。于是.父亲不顾路途遥远,费力地把这个“老寿星”请回了家。  相似文献   

11.
那个前任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居然在考试过程中偷看报纸。我强忍着怒火静静地将他的报纸收了上来。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做客”。“为什么在考试时间看报纸?”我和颜悦色地问。“因为报纸上的内容太精彩了。”“报纸再精彩也要留到课后看啊!”“我想快点把报纸看完。”“为什么?”“因为这份报纸是向刘小宁借的,他说放学后要还给他。”“你为什么不向别的同学借?”“其他同学都不爱跟我玩,不借我。”“当初在订报的时候为什么不订一份?”“我……我……因为我家穷,我买不起。”他呶呶嗫嗫地说。过后,我到了他家,看到了他家徒四壁又破陋不堪的房屋,听到了他唯一的亲人——父亲无奈的叹息,我顿时理解了,是贫困的家境和缺少的母爱形成了他自卑和冥顽不化的个性。又一期的《小学生周报》到了,在分发报纸时,我把自己留的报纸分给了他。当我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惊愕极了。我则向他投去了默许的微笑。过后,他来问我原因,我说:“以后, 你的报纸就包在老师身上了。”他的震憾溢于言表。我要送他的不仅是一份报纸,我更要送给他那残缺的关爱和呵护。渐渐地,他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笑容, 他的“侠骨”少了,他的“柔情”多了,他变得热爱学习了。  相似文献   

12.
无言的坦白     
父亲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但是在这天晚上,在别无选择之下不得不与父亲“开战”。我清晰记得当晚当父亲和母亲那“悦耳”的争执声传遍全家时,我开口了,我终于勇敢地吐诉藏在心中多年的心声,狠狠地指责父亲,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无动于衷地吃水果,看着我那毫无价值的泪水说了一句:“你什么也不知道,别再疯言疯  相似文献   

13.
马建忠深受西方重商主义影响,而严复接受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外贸方面,马主张“多出口少进口”,而严认为顺逆差问题无关紧要。在海关税方面,马主张“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而严在赞成“轻出”的同时却反对“重进”。关于借洋债发展民族工商业,马、严思想比较接近。在如何发展本国工商业问题上,严复提倡民办同自由竞争观念结合在一起,而马建忠在提倡民办时却对自由竞争有所恐惧。总之,马是为了保护本国资本家的利益,而严则企图寻找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亲情难舍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那时在我们镇上算是个文化人,可不知为什么,她和母亲老是吵架。我13岁那年,父母终于离异,15岁便随母亲背井离乡。一直以来,我痛恨父亲,恨他对母亲、对子女的无情。离家一年后的我,再见到父亲时,我们竟无语,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送了我  相似文献   

15.
神鹰     
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骏马在奔驰,蔚蓝的天空中神鹰在飞翔,这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一种成为展翅高飞的神鹰的想法——有属于自己翱翔的天地。孩提时代,经常问父亲,他总是欣慰地说:“好孩子,只要努力拼搏,就可以成为神鹰。”我相信了父亲的话而勤奋读书。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仰望天空,看见一群群神鹰展翅飞翔时,便会疑视着它们远去的身影,心想我要早日成为神鹰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6.
父亲     
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如别的孩子一样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父亲竟然教会小群游泳。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  相似文献   

17.
借洋款,筑铁路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举措,论者多以“屈从列强”论之,笔者以为似不全面。本文试对洋务派借款筑路的动机、过程及作用发表一管之见,以求教史界同仁。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国弱民穷,反对侵略、发展国力成为最重大的社会课题。借款筑路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借款筑路倡导者的初衷恰与时代需求相吻合。19世纪60年代便有人呼吁:“火轮车惟中国当行而不容稍缓。”1880年,刘铭传建议“借款筑路”,得到了李鸿章等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今天一大早,我收拾好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学校。马上就要进行期中考试了,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突击复习一下,相信不是坏事。在校门口,我正跑得气喘吁吁,同桌李辉从后面追来,一把拽住我,一本正经地说道“:你鞋带开了。”我先是一愣,既而低头望了望鞋,没有哇!“Goodmom-ing!节日快乐。”李辉向我眨了眨眼睛,做了个鬼脸,丢下这句半洋不洋、半土不土的话,飞也似的跑远了。节日,今天是什么节日?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可是,没容我细想,迎面走来二班的卫生检查员高扬,他憨厚地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一脸真城地说“:你的鞋带真的开了。”…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读了《给爸爸打工》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文中讲了一位美国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从六岁时便开始在他的小餐馆里做一些杂活,从而磨练他的意志。由于小时候养成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品质,儿子在参军后表现突出,两年后就被提升为上尉。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儿子在餐馆里的劳动得到大家赞扬的时候,儿子提出要父亲发些工资给他。但父亲却对他说“:你现在的劳动能够养活你自己吗?”儿子从此再也不提工资的事了,工作得更加认真了。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几乎不让我做任何家务事,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洗脸刷牙的水都为我准备好了;当我…  相似文献   

20.
陪父亲读书     
前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在乡下教书的父亲顶着酷暑到我家,向我征求他要参加中专函授的意见。 “都57岁了,还读什么中专,毕业了也就退休了。” 妻子首先提出了反对。 “您老已经‘民转公’了,职称已是小学高教也到顶了,还读什么中专?再说读中专也挺苦的。” 我也委婉地表述着自己的意见。 “你们都别劝我了,这次我是铁了心,这书我读定了。” 父亲的态度十分坚决。 于是父亲成了进修学校年龄最大的一名函授新生。函授期间,父亲住在我家,每天晚饭碗一放,便十分专注地复习当天的功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一学就是四五个小时。有几次,我抬起头,发现头发花白的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